音乐辞典
主页 > 音乐辞典 >

世界上鼓的起源和发展

  鼓的历史古老悠久。在古代,鼓并非用于音乐。鼓声有隆隆如雷鸣的特征,因此古人常把鼓作为雷神和威严的象征,用于祈神求雨、驱魔祛邪和战争中助威等场合。鼓作为乐器的历史,相对来说并不太长。由于做鼓的皮革、木材等年久易朽,对于其起源只能从一些残存的陶土鼓筒、石雕、出土文物和文记载获取考证,显然这些都晚于实际存在的史实。亚洲是鼓类最早的发源地,主要有以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为先导的阿拉伯系,和与阿拉伯系有密切联系的印度系及中国系三股主流,影响所及遍于世界许多地区。

  中国历史上有关鼓的传说和文献很丰富。据《札记一明堂位》记载伊耆氏(约公元前2300年以前)有土造的鼓,用草扎成的槌击奏。河南安阳殷墓曾出土一件蟒皮木筒鼓。几乎和现在的堂鼓之类的粗腰筒鼓无大区别。粗腰筒是中国主要的鼓形,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秦汉以后,尤其是自南北朝至唐代,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鼓类乐器不断传人中原,其中有不少是从阿拉伯和印度等国传入的。唐以后,中原地区不同形制的鼓多达50余种。中国鼓在唐代前后传入朝鲜和日本,有些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形制和名称。

世界上鼓的起源和发展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鼓的起源早,种类较多。约公元前3000年在苏美尔的石雕像和古瓶上,有一些直径达100厘米上下的箍圈鼓和有半人高的座墩鼓。亚述(公元前750——前612)有较大的锥筒鼓。巴比伦(约公元前2000——前1000)有圆柱形、细腰形和锅形等多种赤陶鼓。这些鼓都用手击奏。这是后来西亚阿拉伯国家、波斯和土耳其等国众多鼓类的主要渊源。这个地区的鼓类等乐器,后广泛传播到非洲、欧洲、中亚、南亚以至东南亚等地,为现今许多重要鼓的先驱。

  印度在约公元前2000多年的浮雕上,有妇女击奏圆柱筒小鼓的形象。印度与中亚、西亚及埃及文化有历史悠久的联系,有些鼓是从那里传人的。印度鼓的形制很多,几乎各种筒形的鼓都有。鼓的应用和击奏技巧很发达,常用于独奏,有时弦乐器反而为鼓伴奏。印度对南亚、东南亚地区鼓类发展有重要影响。

  埃及在约公元前2700年的一座太阳神庙废墟中发现的碎片上,绘有一种大形箍圈鼓。据推测系从苏美尔传人。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埃及已有圆柱筒、粗腰筒和多种箍圈形鼓,还有小巧的座墩形和锅形鼓。非洲非穆斯林地区鼓类很发达,形制很多,广泛用于歌舞、宗教、战争以至通信传话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在抗击法西斯入侵的战争中,曾组成有40面纳加拉(锅形鼓)的鼓乐队,鼓舞斗志。传话鼓在西非很发达,据说鼓声最远能传至30公里外,远处鼓手闻声后再依次往下传递,在生产、生活和反殖民主义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欧洲早期的鼓主要是从西亚传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和产业革命后,鼓类乐器也获得高度发展,成为现代世界广泛流行的小鼓、大鼓和定音鼓等重要乐器的发源地。美洲有本土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鼓、随欧洲移民和随贩卖黑奴传人的欧洲鼓及非洲鼓。从中美印第安人灿烂的玛雅文化遗址,曾发掘出陶制的座墩鼓;在今危地马拉高地发现7——10世纪的细长的双面陶鼓;在墨西哥发现大型有脚鼓;在秘鲁曾发现很浅的圆柱筒鼓。现在北美印第安人用的鼓多为圆柱筒形,大小深浅形制甚多。各种箍圈鼓在美洲土著民族中也很普遍。爱斯基摩人的有柄手鼓,只击鼓圈而不击鼓膜,常用于行医。

  大洋洲以长筒鼓和有脚鼓最盛行,大小形制甚多。波利尼西亚的有脚鼓,有的高达250厘米,以鲨鱼皮为膜,用面包树作筒;夏威夷的有脚鼓,小的不到50厘米高,常由妇女坐地击奏。长筒鼓在新几内亚最盛行,一般在鼓筒中腰有一个手柄,为舞蹈或战争时执柄击鼓。这些鼓都以手击奏。夏威夷尚有一种用绳捋的摩擦鼓。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