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主页 > 二胡 > 二胡入门 >

二胡演奏技艺的全部在于两个活动点研究实践

1、研究实践两个活动点的现实意义。

从二胡诞生至今,无论是演奏家,教育家、专业工作者,还是兴趣使然的业余爱好者,都是围绕着指肚与琴弦、弓毛与琴弦两个活动的点进行的研究实践,可以说这是二胡演奏艺术实践的起始点和最终落脚点,离开了两个活动的点,探讨二胡演奏艺术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所谓活动就是变化的过程,因为有了点的变化,二胡发出了优美、动听的声音,研究二胡演奏艺术说到底就是研究二胡两个活动点的变化规律。二胡演奏姿势以及运弓、揉弦的各种要求只有符合两个点的变化规律才称得上是正确的。乐曲的情绪表达也必须通过两个触点来实现。

两个活动点的提出,是因为在关于持琴姿势、揉弦方法的讨论中,有一些胡友机械地理解书本知识和要求,或把名家的观点作为定论简单地判断二胡演奏技法中的问题,如左手掌心朝向的问题、右手先动点的问题等。要知道,在二胡演奏过程时,演奏者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就是满足两个触点有规律活动的要求,要不,看似正确的演奏姿势,也绝对演奏不出悦耳的声音。残疾人王雪峰演奏《二泉映月》(很是敬佩),他无法做到教材或者名家要求的正确姿势,但是他的演奏比那些自认为姿势很正确、很符合教材或名家规范要求的人来说,更动听,更具有感染力,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提出两个触点研究的思路,不是要否定演奏家、教育家总结的持琴方法、演奏方法的科学性,因为这些都是人们围绕着两个活动点,在长期演奏实践中总结形成的规律,学习二胡首先要认真地学习和消化,而是提醒一些人不要机械、教条地看待二胡演奏中的问题,从新的一个角度来解释二胡演奏技法,丰富二胡理论,拓展二胡表现。 是变过去顺向思考(从身体、手臂、手腕、手指、指肚或弓毛论及两个触点的演奏技法)为如今的反向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理论阐述,尝试借助现代科技,对不同状态条件下二胡两个活动触点变化引起音色变化进行测试,科学论证最佳触点位置变化规律,然后,倒过来证明和阐述演奏技法,填补目前二胡技法理论空白内容,指导二胡演奏的实践。

概括而言,就是通过触点问题的深入讨论,明确触弦要素,找出要素之间变化的规律,对目前二胡技法争论中的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克服二胡技法应用中的诸多问题,拓展二胡演奏音色,丰富二胡表现力等。作为二胡演奏技法研究的一个方向,愚以为现实意义重大。

2、两个触点与三个变化的关系。

两个活动的触点也可以理解看成三个主要变化的关系,1、即指肚和琴弦变化的关系;2、弓毛和琴弦变化的关系;3、指点和弓点变化的关系,三个变化关系构成了二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音色和旋律。这点讲,就是演奏家理解和掌握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同的演奏者演奏表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就是触点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每个演奏者在揉弦时体现的差别,就是触点变化的差别,这当属指触点变化的研究范围。通过指触点变化的研究,就可以分析比较并找到指肚和琴弦触点面积和触点施力方向科学的解释,以指导纠正指肚按弦施力方向不正确的问题,这里举一个例子,主要为触点研究的实际意义作一个说明,实际演奏中许多问题(指肚触弦位置不对,施力方向偏离,指点按弦不实)都可以通过触点研究来科学地认识。

我感觉从理论来阐述两个触点三个主要关系的变化实在太复杂、太丰富,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需要更多人参与到这里进行研究和实践,同时这样的理论研究应该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目前的研究工作,可以联系已经被我们认识的二胡演奏技法,结合曲子中揉弦、泛音等等实例探讨两个触点和三个关系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阐述观点见解,这也许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来说更加实际一点,我们从中找到研究的切入点,来逐步丰富我们对此的认识。

3、影响三个关系变化的诸多因素:#p#分页标题#e#

影响三个关系变化的诸多因素:1、引起指肚和琴弦触点变化的因素:指肚接触琴弦的面积大小;指肚给予琴弦施力的方向;指肚给予琴弦施力大小。2、引起弓毛和琴弦触点变化的因素:弓毛接触琴弦面积的大小;弓毛给予琴弦施力的方向;弓毛给予琴弦施力大小。3、影响指点和弓点变化的要素:构成了弓点和指点诸多变化的关系:弓点速度和指点速度的关系;弓点施力和指点施力的关系;弓点位置变化与指点位置变化的关系;引起指点和弓点变化的因素,本身又是变化的,所以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音色。4、关于触点中的物理要素(即指肚弹性、琴弦刚柔性、弓毛摩擦系数等)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也会直接影响到音色。同样按弦,指肚缺乏弹性的一些人音色表现就会差一些。

以上列举的四种情况,前三种情况属于技法讨论的范围,最后一种情况还应包括松香的种类,还包括弓杆弹性、弓毛多寡、绫刺,这些对音色都有影响,但它们不是演奏技法讨论的东西,属于选购、调整、保养的工作,可以单独讨论。

4、指肚和触弦位置变化对音色的影响

指肚的厚薄,软硬度弹性,是影响音准音色的重点变数之一。赵寒阳在《二胡技法名家演奏提示》》中指出:“因手指触弦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厚簿,因此我们在演奏中可以利用调整手指的触弦面积来达到变化音色的目的。”川音的肖前勇教授说,手指偏瘦的练习者,可多用指肚。他们都已经注意到触弦的要素对音色带来的变化,只是没有展开来做详细讨论。二胡技法教学中要求练习者用指肚触弦(指平面与指尖交合处)这里是肌肉发达弹性较好的地方。经验告诉我们偏于指肚(接触面积增大)音色厚而柔;偏于指尖(接触面积减少)音色簿而清亮,不同条件的指肚在触弦时,由于其触弦面积大小、施力大小上无法做到一致,所以必然给音色带来变化,而就音色音准两个影响来说,我以为指肚的厚薄,软硬度弹性对音色的影响是主要的,而对音准影响是次要的。因此不同手指条件的人应当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触点位置。

初级二胡教学中,愚以为强调手型姿势比强调指肚触感来的直接管用,因为初学二胡的人难以辨别细微的音色变化,要解决的一般是音准、节奏等问题。这期间强调指肚按弦,不仅是对学员指肚触弦位置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员持型姿势正确与否的一个尺子,因为指肚触弦位置与手型姿势以及运指技巧存在必然联系。

但是实际演奏中触弦位置不会一成不变,演奏上到一定水平,也就是姿势定型,动作娴熟之后,练习者开始追求音色变化和乐曲风格特点,这时候讨论分析触点的位置以及变化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提高演奏水平,形成自身演奏风格无疑是重要的。为了追求厚实的音色,触弦位置可适当偏于指根,反之,偏于指尖,有时为了表达特殊音色效果,类似民间艺人指关节中间触弦的方法也是可以借鉴的。

在此讨论触点的作用,不单指触点变化中指肚位置的一个因素,讨论触点更重要地意义,在于指肚与琴弦触点位移的变化,这个变化包括了揉弦、马嘶鸣声、马蹄声等等的各种二胡技法,不仅指位置的变化,也指速度的变化,触弦施力大小以及方向的变化等等。正因为每个人指肚条件不一样,(厚薄、弹性自成特点)触弦方法不相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演奏风格和演奏特点。过去理论书刊较多凭借听觉,也就是耳朵感觉到的声音现象,讨论研究技法,我不切合实际的认为,是否可以借助现代物理学、传导学科技等,对二胡触点引起的音色变化进行测试,找出对应关系变化的规律来,指导二胡技法理论的研究。比如,结合触点,先二胡曲子特殊音色进行分析,总结列举不同的触点变化种类,比如,指肚触、指尖触、指肚滚触、压触、跳触、滑触、粘触、可以总结更多,然后定义触弦的位置、触弦变化的次数、触弦施力的大小等等,对不同概念做出具体解释,形成比较系统的指点音色变化表示符号,标注在曲谱上,方便学习者对照学习。以上是我没有经过思考随意列举的东西,只是说明指点技法研究的具体内容。如果集合大家智慧,通过概括、定义、分类做成了这件事,是否对技法和教法都有促进作用呢?
#p#分页标题#e#

所以讨论触弦点的变化,重要地找到变化的规律,运用到演奏实践,目的在于丰富和扩展二胡表现力,形成更多不同音色特点和风格的乐曲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音乐需求。

5、弓点变化的规律。

引起二胡发音变化主要是弓点移动的速度的快慢和对弦施力的大小来实现的。在对弦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弓点移动越快发音越强,弓点移动越慢发音越弱;在弓点移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弦施压越大发音越强,对弦施压越小,发音越弱。至于擦弦点的高低局限在一定范围,也算弓毛与琴弦触点的变化的一种,能否运用在于个人对弓子控制的能力。值得引起重视的的,我以为,1、弓毛与琴弦最初的接触,表现为弱音带起、音头音等等;2、弓毛和琴弦接触点移动过程的变化,施压力度变化、施压方面的变化,移动速度的变化;3、弓毛和琴弦接触点过渡,弓点移动方面的变化,弓点与琴弦连续接触、分离的变化,弓毛压弦突然停止不让琴弦震动引起短暂静音的效果等等。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列举。

6、弓点变化表示符号的总结和运用。

讨论弓点变化,找到变化的规律,不仅仅只是引导观念上的意义,对于演奏实践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演奏实践需要理性地了解演奏时触点变化的规律,让我们可以运用已经知道的变化规律对二胡曲子演奏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处理。二胡运弓教学中强调的强弓、弱弓,我理解其实质就是触点的变化,只是还没有能从触点变化的角度深入分析讨论,您说现在曲谱中有了强弓、弱弓的表示,对于提示演奏实践没有指导意义吗?我想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只是现在的运弓符号表示的内容来的抽象、原则,在指导演奏实践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同样拉强弓,为什么不同人拉出来的音色有如此大的差别,在现成的技法理论是找不到原因,也说不清的,要能说清的也就是听觉器官感觉的东西,因此人们强调听觉在演奏实践的重要性是对的。

研究弓子接触点的变化对演奏实践具有促进作用。二胡发音有刚、柔、亮、暗、厚、簿、浓、淡、深、浅、润、干等不同音色的变化。除了指触点的因素影响外,主要是有弓子接触点变化引起的。我们理解的弓子接触点变化的原因,反过来讨论手型、手臂和身体变化的规律重新验证过去的技法,继承科学合理的,纠正不科学的东西。比如,演奏刚的音色,强调弓子接触点开始和方向转换的速度,了解了这一点,我们通过一瞬间,加大手指对弓子支撑的力量,集中弓子接触点的支点,即通过突发性动作将音头奏的干脆有力,而后立即发松;但触点起始音头强调过分,而后不能及时放松则发干。而演奏柔的音色与刚的要求正好相反,即在弓子接触点开始和方向转换的一瞬间,通过渐发性接触动作将音头软化。我们讨论触点不是要否定过去总结的技法理论,另重建理论,是换一个角度,是对过去技法理论不足的地方的补充。我们根据演奏实践的要求,总结弓点变化的规律,归纳形成若干专业、统一的弓点变化表示符号,方便我们的学习,并指导演奏实践。(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