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
主页 > 钢琴 > 钢琴名家 >

十一个手指”的钢琴家--波里尼

  波里尼1942年出生于米兰,早期在卡罗·隆那提门下习琴,在g岁就举行独奏会。后来他在米兰音乐学院向卡罗·维都索学习,1957年赢得日内瓦大赛第二名,1959年即获得艾托瑞·波卓里大赛的首奖,1960年在华沙的肖邦大赛里也是第一名,得到当时评审鲁宾斯坦的青睐,但后来他并没立刻发展出事业之高峰,转而回米开兰杰里学琴,自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在一些音乐大城举行独奏会,与最顶尖的指挥与乐团合作,而且录制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唱片。波里尼被视为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钢琴家,往现代乐派的曲目(例如布列兹、史托克豪森、贝里诺)所做的努力与从事社会政治运动一样多。在他的钢琴生涯里曾做出几次大胆的改变,在录音室里有着技巧完美至上的录音,现场演出则弥漫着音乐的冲劲,他的演奏曲目,从葛苏阿到诺诺,都是无可取代的。

  在肖邦大赛获得胜利后,这位年轻钢琴家的未来似乎已经被规划为名波兰作曲家的代言人。但也许因为不想陷入这么清楚的预设地位,1961到1962年间波里尼感觉到自己需要一段反躬自省的时间。休息了十八个月后,他觉得自己已经能敞开心胸接受新的事务和刺激。这位年轻的肖邦大赛获胜者开始刻意避免成为肖邦专家,积极拓展自己在德奥古典和浪漫乐派的常备曲目。从那时开始波里尼所选择的常备曲目似乎唯一地取决于他个人的逻辑、没有任何成见的障碍,不过那些以强烈创作性和表达性著称、有着丰富致密音乐思想的作品的确被投注以较多的目光。钢琴传统上那些灿烂夺目的作品似乎引不起他的兴趣,而他自己对键盘的操控则倾于发挥高度的诗意和复杂的思绪。波里尼大方地评价自己:伟大的传统总是来自于细心观察,但没有尽力追查那些错误原创性的情况下就被重新斟酌;替代地,已被研习、精通的那些音乐则是从不停止更新的追求目标。波里尼的个人风格和原创性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在其钻研、执着于原谱的过程中发现、在绝对严密和精纯的前提下实现,伴随着意味深长的强度和解析穿透力的敏锐度。

  波里尼擅长演奏近、现代音乐作品,尤以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著称。70年代以来,他每出一张肖邦作品唱片,都毫无例外地引起轰动,当然,也时常招致一些非议。因此,波里尼对演奏肖邦的作品持极慎重的态度,甚至不愿给人以专弹肖邦作品的钢琴家这一印象。80年代以来,他的肖邦作品录音极少,而表达则更具深度。他在EMI公司留下了《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录音即反映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其技巧亦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为肖邦钢琴作品演奏史写下了新的一页。

  他也善于演奏幅度、力度较强的作品,比如贝多芬。他演奏的贝多芬,无论协奏曲与奏鸣曲,都洋溢着理性的光辉;他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如同滤去了浮躁的情感,与俄罗斯演奏家的演奏恰成对比。波里尼追求触键的准确、清晰,有“如在无菌室中培养出来的清洁”之称,因为追求理想而常常摒弃感性在演奏中的作用,所以也有评论认为他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效果远不如吉列尔斯,表现的肖邦也往往过于“坚硬”而流畅、刚柔对比不够。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