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资讯 >

碧落子斫琴法

  琴长三尺六寸六分[123.7cm]

  定材尺寸

  为材之时 先定头厚4.4cm,尾厚3.4cm

  于头量至肩得33.8cm横尽墨分定(此是123.7cm之尺度也 若加减长短随肩为之)

  自墨已下收煞至尾就3.4cm 自墨以上收煞至头底面共4.4cm为朴素之分寸 (底1.2cm

  琴身尺寸

  头阔18.6cm ,肩阔20.3cm, 尾阔13.5cm ,头颈16.9cm

  岳下至颈4.4cm ,岳与龈共厚2.4cm(岳1.4cm 龈1.0cm),

  岳高1.4cm(张钺法1.5cm 盖自肩以下太薄 ,则岳虽高厚亦声浊)

  弦眼自宫至武相距12.5cm, 中间五眼均于宫物之间共七眼

  颈窝至肩21.3cm,(肩不可以21.3cm为常 ,惟琴有长短加减随时 ,即须常在三徽下三分之一),颈中央阔13.5cm

  上腰在八徽1.7cm ,下腰在十二徽上1.7cm ,上下勤入1.0cm ,斜蹉0.8cm(此伶官之一样耳 ,若作他样 ,当以此腰之中取之)

  腹开深2.4cm ,以木作横格子 ,上安七分度以戛之取知其度深浅, 其格如斗 概如肩宽18.6cm即2.0cm ,尾深2.0cm亦以六分格之 ,如肩18.6cm ,1.7cm粘缝 池深1.4cm,

  凤足在九十徽之间 ,近九徽三分之一 ,足眼开1.4cm ,共两侧各2.0cm ,

  底先定上分厚1.7cm 渐渐收杀至尾取1.4cm ,

  轸池正对弦通阔2.4cm长13.5cm ,

  足面脑角各高3.7cm ,分脑心至底厚4.7cm ,煞朴1.4cm也

  龙池长23.6cm(贴络了阔2.0cm),龙池上当四徽上4.0cm, 凤池长12.5cm, 阔1.7cm(上在十徽上1.4cm, 下在十二徽下1.4cm)

  天柱圆2.0cm 正在三四徽间, 若不能求徽定之 ,则自龙池上4.0cm,

  地柱方1.7cm(在龙池下5.0cm),

  肩处底面相合 ,了共得6.0cm .

  由是计之

  底厚2.0cm, 中央2.4cm, 尾端相合 ,了共得4.7cm,

  由是计之, 底厚1.4cm, 面厚,1.4cm, 中央,2.0cm, 有两侧各厚2.4cm, 尾端两侧各厚2.2cm, 焦尾承弦横阔2.4cm, 焦尾横阔3.4cm, 焦尾两角各长8.5cm, 龙龈阔1.0cm

  削面法

  已上尺寸既定,粘缝已毕, 随面中绳两边慢慢若下, 就两侧七分[2.366cm]弱, 所以弱者, 偿灰漆之分也, 若削面时, 不得动四绳俱镑两下其势自然成,便加镑洗亦无声病。

  调声法

  凡面厚底薄木浊泛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

  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

  面薄底厚木虚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

  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音韵飘飏

  是故为琴之法 必须底面相当 虚实相称 弦木声和

  然后为得桐性轻脆, 上必取2.0cm(面肉厚也)。梓性和实 ,下必1.7cm(底之厚也), 此良材之分寸也 ,

  或良材必须加减 ,

  或桐刚而梓良(刚光和之中也故退其身), 面五底五(面肉1.7cm, 底厚1.7cm) ,

  或桐良而梓刚 ,面2.0cm底1.4cm,

  或两俱刚 ,面1.7cm底1.4cm,

  或两具虚, 面2.4cm底1.9cm,

  此不常之材也, 乃6.0cm之常规(常以厚6.0cm为规而加减之, 木弱则加, 木刚则减, 取其中也), 不可越也

  用之在人, 测之在心, 但以声消为善, 若灰漆已毕, 施弦调之, 若声浊更宜削木, 此调声之法也。今有古琴分寸厚者削而再灰其声乃清, 此削灰漆之明验也

  ======

  较古琴大小法

  余琴通厚6.0cm(长123.7cm), 越琴通厚7.8cm(长与上同)

  余肩阔20.3cm ,越阔21.3cm

  余尾阔13.5cm, 越尾阔14.2cm

  余中空2.4cm, 越中空2.0cm

  余面肉厚2.0cm, 越面肉厚4.4cm

  余侧厚2.4cm, 越侧厚3.7cm

  按张越进雷震造琴尺寸厚薄法度, 唯只定底面分寸, 不言调声之法, 不管清浊 不问虚实, 但规规于尺寸而已,

  其言岳下两边底面共厚3.7cm, 中空相去2.0cm, 至尾1.7cm, 不说底面厚薄分寸, 尝诜琴与古琴底多薄厚者不过1.4cm及1.4cm以下, 今越琴中空2.0cm, 较之则兼底1.4cm共3.4cm. 又以侧3.4cm, 较之则琴面两旁落下就3.4cm, 势帯穹窿, 则两侧3.7cm, 底,1.4cm,中虚2.0cm共3.4cm, 外有0.3cm得中空,之上实0.3cm, 0.3cm之上须落4.0cm分始得穹窿之势, 以就3.4cm之侧,以4.0cm合侧3.4cm共7.8cm, 是琴通底面之厚也, 除底1.4cm得为朴之时6.4cm, 与越7.8cm较之, 以6.0cm减越之7.8cm余1.6cm, 是越之面厚,过今法之1.7cm,

  木肉既多只增重浊, 安有清快,如大弦则重增顽钝, 施细弦则徒益声焦, 是昔人之不务调声, 为求端巧之为过矣。亦不问木肉之厚薄桐梓之坚柔, 物于分寸局于体样, 但得虚顽之韵, 难求中和之声, 闻之者神昏, 弹之者心□, 欲望动天地感鬼神其难矣乎, 夫琴之为度, 肩阔则面平, 侧面厚大体之穹窿常过底之1.4cm, 若越之琴面须圆肥, 侧又太厚则面平, 恶其面平, 又如圆肥则木肉之势不得不厚矣,

  尝得古今之琴其底面则知其清浊矣, 面之厚者削之, 底之薄者换之, 无不清响, 是不可托古为妙规□今□为未至此修琴厚之明验也, 余习期学积有年矣, 得斯精妙皆出天性实不敢隐故集为说

  琴色样法

  古者先之情性稽之制度, 则礼义合生气之和, 遵五常之行使阳不散而阴不窒, 刚而不恕, 柔而不慑, 世本曰伏羲制琴长123.7cm, 象棋之数也, 近代所效古制微短, 其音促而声细, 面厚肚窄其声低而窒塞, 面薄肚宽其声高而虚鸣, 然琴本无声之乐, 务存细紧, 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长阔, 矫欲高鸣失其琴音

  昔者制琴用黄桐木者有五色也, 其黄色属中宫, 于山石之间回生尤鸣, 可以黄钟之月斩其木取其阳面光以日干然后火煨, 周官仲冬各斩阳木其义是也,

  古者琴徽皆以玉为之, 取其珥确洁白则点无所染, 今之并用金石螺蚌之类也(一取闰中 二取四 三取五 四取一 五取三六 此是徽法也)

  古人肩20.3cm象六合也 琴尾广13.5cm者以四时对

  斫琴秘诀目录 凡二十条

  选材

  神仙秘奥真灵琴

  槽容手而不虚

  弦贴面而不筅

  有韵无韵

  前虚后实

  前实后虚

  七弦秦筝声

  徽弦轻重不均

  徽弦不相应

  泛声与指下不同

  纯阳实复

  论尺

  岳高不拒指

  雷氏无筅法

  出众

  论虚实

  修筅

  四不识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