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教程 >

古琴入门基础教程【 第45课:古琴手势图解 总述及右手说明】

上一篇指法,已将演奏古琴许多拨弹抑按的技巧方法讲述过了。而那些技巧方法,由左右手实际使用的时候,仍然各有一定的形势,这些形势,不仅是有关外表上的美观,而且是直接影响行气的通塞,使力的张弛,运指的灵笨,取音的美恶。

在开始学习弹琴的第一步,必须顽强地按照图势说明,仿习纯熟以后抚弦动操,自能挥洒活泼,游刃有余,毫无拘束倔强,或散漫粗犷的毛病了,所以历来各家琴谱,都特别强调手势,即将“指法合势”到为“弹琴五要”的第一要,又将“布指拙恶,手势烦乱”,列为“弹琴五病”的第一病,就可知其重要性了。

考弹琴注重手势的传统,来源很远,最早的文献,是汉代蔡邕在他的《琴赋》中说过“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复,抑按藏摧”的话,唐代赵惟则的弹琴法也述过赵耶利的话说:“弹琴两手必须相附,如双鸾对舞,两凤同翔,要在附弦作势,不在声外摇指”。新唐书艺文志乐类载有赵耶利琴手势一郑,北宋崇文总目类和马端临文献通考,都载有琴手势一郑,原释是“唐道士赵耶利撰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二十一种”,宋建中靖国间(1101)陈阳乐书和南宋嘉定前(1208前)田紫芝太古遗音两书中,载有赵惟则说:“手势所象,本自蔡邕五弄,赵耶利修之”。

这一些记载,说明了古琴指法手势的渊源,是远从汉末蔡邕(133-192)发端,到了唐代赵耶利(567-639)就修订为手势谱并绘成了图,但原来的图谱,宋以后即无专刊本流传,现见于太古遗音录载者,有右手十七图势,左手十六图势,共是三十三个图势,比较赵耶利原来的图势,多出一十二种,可能是在赵耶利以后,又经琴人陆续补充发展的,哪些是赵耶利的原手势图,哪些是后人所补参,就无从分别了。

总的来说,这种手势图溯源于唐代赵耶利,是可以肯定的,兹以太古遗音为基础,并参采明清诸家谱集和个人体会实验所得,分为右手手势图说,左手手势图说两章,各一十八节,列述于下:

第一章 右手手势图说

手的构成,是由肩而肘,肘而臂,臂而腕,腕而掌,掌而指;指各有三节,连着掌的一节,名叫根节,次为中节,最末了的一节名为末节,只有大指的根节,生在腕、掌之间,藏而不露,至中节才与食指分叉,又叫虎口,每指末端节,外甲内肉,甲长出指头上,称为甲尖,指头肉面有纹,名为箕斗。

凡此各部分,都直接间接与拨弹抑按有关,因而整个手势的要求,不仅是注重手指屈、伸、平、侧、俯、仰的结构,也包括了肘、臂、腕、掌各部分高、低、开、合、运、转的安排。

要得手势准确,必须首先端正肘臂的姿式。从右手来说,它的任务是拨弹。

古琴弹弦的地位,传统规定限于自岳山至一徽之中。这一段面积,上下左右不出三、四寸广狭,因此右手的活动范围很小,肘臂的姿式比较因定,要求肘不可下垂,亦不可高抬,宜舒张与肩协约成三十度至四十度的角度,使臂腕平伸,掌指微俯,而后依照各项技法动作的需要,结成后列各种手势,则实际演奏运用的时候,自然筋胳松弛,气力贯通,由肘使臂、臂使腕、腕使掌、掌使指、指使节,节节舒畅,以达于弦,才能弹出圆厚饱满的音响。

但右弹下指的形势,又有当空下指,靠弦下指,探指深取,插指浮取,提腕下指,低腕下指的不同。大约取清脆之声,宜当空下指,则势迅捷而劲挺,取中和之音,宜靠弦下指,则势从容而温舒。声重长者,宜探指深取,则势猛制,使远而多余。声轻短者宜插指浮取,则势轻掠,使近而多疾。

一弦至四弦势远,宜提腕下指,重声用多,轻声用少。四弦至七弦势近,宜低腕下指,轻声用多,重声用少。虽于各势内分别注明,然曲情变化,运用又必须灵活掌握,亦不可死守教条,不知权变,才能极尽能事。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