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
主页 > 小提琴 > 小提琴百科 >

美国新锐小提琴家吉尔沙汉姆(Gil Shaham)简介

  吉尔·沙汉姆(Gil Shaham)美国新锐小提琴家,1971年生于伊利诺斯州。他的双亲都是科学家。全家在1972年迁回以色列定居。沙汉姆7岁时在耶路撒冷的拉宾音乐学院开始跟随塞缨尔·伯恩斯坦学习小提琴。他进步很快,两年后,应邀为斯特恩、米尔斯坦和谢林等人演奏。1980年夏,他参加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行的阿斯本音乐学校,接受迪蕾女士和艾勒曼等人的指导。第二年,他开了平生第一场音乐会,当时才只10岁。1982年,他赢得了克莱尔芒特比赛的首奖,获准进入纽约朱利亚德音乐学校跟随迪蕾女士和艾勒曼等人学习。1992年,沙汉姆举行了他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首演,使他在欧美各国日渐繁忙的巡回演出达到一个高潮。

  沙汉姆生长在科学之家,而科学讲究的是理性、逻辑和井然有序。这些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了沙汉姆小提琴演奏独具的风格。他的左手动作伶俐干净,运弓的压力和力量适中,掌握各种精湛的弓法,发音清脆利落。对乐曲内容的表述,主要从分析得来。无论演奏什么总是谨慎细心,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极少冒险。

美国新锐小提琴家吉尔沙汉姆(Gil Shaham)简介

  1986年录制的萨拉蒂萨的《卡门幻想曲》是沙汉姆上述特点的一个先兆。这首作品优秀的范例很多,要推陈出新也真不容易。后来者最好的学习方法大概就是仔细研究原话,尽量从无声的源泉中唤起心中的感觉,避免先入为主。沙汉姆以轻松自如的技巧、以有意出新的细微变化,来展现多姿多彩的西班牙风俗场景,有特色,但不很有说服力。仔细寻思,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在公众的心目中,其感情类型已成模式。《二泉映月》在我们听来,差不多就是哀婉凄凉的同义语,你如果把它仅当作一首运弓练习曲来看待,技术再好,也无法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同理,卡门这位热辣辣的西班牙女子,在沙汉姆的弓弦之下,妖治风骚不见了,换成了平整洁净的小家碧玉。

  沙汉姆从1987年起与DG公司签订了专属艺术家合同。他的进步很快,声誉在与日俱增,艺术也在日渐成熟。

  1992年发行的维尼亚夫斯基的两首协奏曲,为沙汉姆赢得了慷慨的嘉许。同拉宾相比,沙汉姆的维尼亚夫斯基第一要文雅的多了,火花眩目的炫技是为抒发感情服务,而这首作品中的感情正属于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少年时代,离成熟还有那么一段距离,沙汉姆本人正值此一当口,因而表现恰如其分。他的维尼亚夫斯基第二散发着浓郁的乡愁,可就是总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而且把热爱女人的维尼亚夫斯基演得有点像是女人了。

  接着发行的《帕格尼尼为咱俩》(咱俩指小提琴和吉他),真正使沙汉姆一夜之间在世界各地成了古典音乐的明星。这张唱片沙汉姆的琴音悦耳清新,像早晨的空气一样有益健康,左手技巧干净之极,加上优质录音的帮助,一时间洛阳纸贵也就在清理之中了。唱片中好听的曲子不过半数而已。这证明:即使是帕格尼尼这样的绣旋律高手,在向相好献媚时,亦未能做到不出次品。

  沙汉姆真正表现出演绎深度的还要属1993年在伦敦亨利·伍德大厅录制的巴伯和科恩哥尔德协奏曲的唱片。美国作曲家巴伯(1910——1981)以《弦乐柔板》令众多乐迷心旌摇荡。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在韵味上与之如出一辙。这部协奏曲由两种泾渭分明的特质拼合而成:前两个乐意是如歌的吟唱,紧接一个无穷动式炫技终曲。这种强烈的对照出人意料,却是事出有因:巴伯原是受美国富商塞缀尔·费尔斯委托,为费尔斯的养子、小提琴神童伊索·布瑞塞利创作一首协奏曲。当布瑞塞利见到前两个乐章的手稿时,他嫌巴伯在发挥他所擅长的抒情天赋时,没有给独奏小提琴足够施展技艺的机会。巴伯听后答应在未乐章中加倍补偿。他真的这样做了,布瑞塞利见了手稿后竟然声称这是无法演奏的。约写协奏曲的费尔斯以此为由要求巴伯退款。巴伯说服舒姆斯基私下试奏这一乐章,证明并非不可演奏。这场风波以巴伯退还半数定金、布瑞塞利让出初演权了事。1941年2月7日,斯波尔丁与奥曼迪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合作首演了这部协奏曲。1948年,巴伯对乐谱进行了修订,修订本在第二年发表。可惜的是,这部协奏曲一直未能树立起稳固的地位,未能收进小提琴家们的保留曲目。现在,这种被忽视的状况已经得到改观。

  这部协奏曲是巴伯创作风格的一个转折点。热情浪漫的前两个乐章在缅怀过去、追忆逝水年华;狂放恣肆的终曲预示着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即将到来。巴伯写作此曲时正当德、苏瓜分波兰的1939年,风雨欲来的气氛被作曲家准确地捕捉了下来。沙汉姆动了一番心思,对全曲作了细致的安排。对第一乐章春梦般惬意的抒情与第二乐章天使般幻异的伤怀,他以轻松和凝重的不同手法区别开来,使同类型的情感产生更大的差异和变化,增加对比的强度。第三乐章既精细又狂野,说明沙汉姆在感情变化的大幅度调控方面有所提高。沙汉姆的科恩哥尔德也很出色。有海菲茨刚健的演绎在前,沙汉姆尽力压榨其中柔情的水汁,甚至眼眶都有些湿润了。这首美丽的协奏曲真希望在音乐厅中也能时常听到。这张唱片还收录了科恩哥尔德的小提琴与钢琴组曲,这原是为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而作的戏剧配乐,科思哥尔德的改编很成功,缭绕着20年代维也纳特有的气氛。

  1995年沙汉姆在伦敦亨利·伍德大厅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的两首小提琴协自曲和独奏奏鸣曲。沙汉姆的处理是如此的精心细致,把普罗科萍耶夫年轻时性格中唐突支棱、跳跃欢腾的一面梳理得更接近绅士社会的标准;普罗科菲耶夫第二舒缓悠长的抒情风格显然更投沙汉姆所好。独奏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为庆祝"十月革命" 3O周年而作的,是供当时流行的二三十人的剧院演出齐奏使用的。它避开了巴赫罩在独奏奏鸣曲上的光环,以单纯的旋律线条来发挥小提琴抒情的特质。

  1997年,沙汉姆推出的最新唱片仿照商业上大获成功的Paganini For two。所不同的是,帕格尼尼换成了德沃夏克;吉他换成了钢琴,由沙汉姆的妹妹、钢琴家奥莉与兄长演对手戏。

  德沃夏克擅长的乐器是中提琴,但他同样可以出众地演奏小提琴和钢琴。他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57号)产生自和约阿希姆的友谊。作品亲切抒情,第三乐章富于欢快的跳跃感,格外动听。相比之下《大调小奏鸣曲》(作品100号)技巧容易得多。这部作品写于逗留美国期间,德沃夏克把自己6个孩子的唱名都编织进去了,这是多么温存体贴的父爱!这首作品是供他一对十来岁的小儿女练琴之用。第二乐章小广板流传广远,曾被冠以《印地安悲歌》之名,贴切传神。小时,沙汉姆兄妹经常一起练琴。一天,哥哥从外面带回来一本乐谱。"我想听听这曲子怎么样?"于是,兄妹俩各就各位摆弄起来。他们的父亲听后跑进来说:"多美的曲子啊!"这就是这首小奏鸣曲大约10年前的故事。现在兄妹俩把家庭中的融融快乐带给我们大家一同分享。

  有人说德沃夏克最美的作品多出于小型作品。这张唱片收录的4首浪漫小品(作品75号)是个样本,代表德沃夏克丰神秀美的灵感。4首小品分别取名为抒情曲、随想曲、浪漫曲和悲歌。旋律优美动听不消说,整套欣赏更觉楚楚动人。

  沙汉姆的风格特别迎合文质彬彬的白领阶层的需要。他与信息革命一道成长,像信息革命赖以生存的电子技术一样迅速、准确、可靠。但当我们孤寂萧索,希冀外力推动我们前进时,会感到他不大能够给予我们的心灵以震撼。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