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 埙百科 >

最美埙曲《鸿雁》

  这个声音穿越千年

  低沉,圆润,饱满

  带着沧桑,哀怨,如泣如诉

  唤起灵魂深处的回音

  在心底泛起涟漪

  ——埙

  最美埙曲·《鸿雁》

  埙由陶土烧制而成,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埙出土于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

  埙的音色质朴幽怨,被称为“立秋之音”,唐朝郑希稷曾作《埙赋》称“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在日益繁复和花巧的乐器发展过程中,埙独守着一份自然和朴实。然而也是因为埙的这份“守拙”使它渐渐淡出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主流,直至现代考古发现才使这一音乐珍品回到中国音乐家的目光之下。

  古人如是说

  埙,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说文》

  埙箫管。——《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埙篪。——《礼记•月令》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诗•小雅•何人斯》

  如埙如篪。——《诗•大雅•板》

  礼乐埙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是中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清朝时期,埙的传承已经断代,直隶人吴浔源偶得埙,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到目前为止,《棠湖埙谱》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 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 雨法雨·乐梵乐 —

  灵性音乐丨禅艺美学丨传统文化丨原创平台

  朝雨法雨 · 暮乐梵乐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