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
主页 > 扬琴 > 扬琴教程 >

什么是扬琴的音色?详解扬琴演奏中的音色

  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方面,追求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音色是每个演奏家梦寐以求的。然而,好的音色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乐器的构造及其属性决定了乐器的获得音色的基本条件,而作为演奏者来说,掌握正确的音色观、把握音色的地方性,运用正确的方法演奏等等都是决定扬琴音色不可避免的环节。本文通过剖析扬琴发音的客观物理属性因素,着重从主观演奏心理及技术因素探讨扬琴的音色美。

  一、扬琴的物理属性

  扬琴属击奏弦鸣乐器,它既有击弦乐器的一般共性,又有弦鸣乐器的个性。击弦乐器的发音一般分为三个过程: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开始振动,泛音由少增多至稳定的过程,声学上称为始振过程;振动到达稳定阶段,基础音和泛音的振幅达到本身的最大值,这个过程称为稳态过程;稳态过程后,泛音由多变少,振动由衰减及至消失,这个过程称为衰减过程。不同的乐器在不同的发音方法下,其发音的三过程比例也不竟相同。在扬琴看来,扬琴的发音,是根据杠杆原理,依靠人体及其上肢各部位肌肉、关节的整体运动和击发动作,通过琴竹将动能作用于琴弦,使琴弦得到充分振动,产生音响共鸣和声波对流。由于在击奏方式下,外力作用于琴弦的时间短且单位时值内无法再施加外力使音响得以保持,因而造成了扬琴特殊的发音特征:始振的振幅大,无稳定过程,直接进入衰减过程。

  弦鸣乐器的发音体是琴弦,但由于琴弦本身的体积小,发出的音量很弱,为了获得演奏时所需要的音量,就必须装置共鸣体来加强发音体的振动,所以弦鸣乐器一般都由发音体和共鸣体两部分组成。扬琴是平面张弦,且张弦的数量多、排列的面积大、跨越的音域宽,所以与之相适应的共鸣箱也比较大,因而导致了扬琴余音悠长的特点。

  二、常规音色观念

  “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刚柔相济,声情并茂”,这是对所有乐器的一般标准。不同的乐器,由于其结构、材料、发音方式不同,音色的要求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扬琴而言,优美的扬琴音色必需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1) 纯净

  这是一个通用的标准,也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音色标准。其原因有二:一是琴弦的分布面积,琴竹运行交错的轨迹千变万化,稍有不慎,就会触及邻弦或打在码子上。二是由于平面张弦,基音振动时不但共鸣箱共振,且其它频率成倍数的弦也会共振,余音又长,因此,基音稍有不准,就会引起不谐和音的增多。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需从两个方面入手:1、“点”准,就是指弦上的击弦点和琴竹上的触弦点都要准。琴竹的触弦点在琴键的中间稍后一点,现代琴竹长度约三十二厘米。竹身宽度为一厘米,竹身前窄后宽,平均宽度为0.5厘米,琴竹头长3.5厘米、高0.9厘米、厚0.1厘米,琴竹头在运动中的惯性作用不明显,如果琴竹的触弦点太前或太后都容易触及相邻的音,且音色太薄或太厚,只有在其十分之四处触弦才能得到最佳的音色。而琴弦上的击弦点的最佳位置在琴弦的有效弦长的七分之一处和九分之一处。这是因为琴弦的振动,除了全振产生较大音量的基音外,其弦长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处都同时分段产生各自的泛音,从而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音,而七分之一处和九分之一产生的泛音分别是基音上方的小七度和大二度,是基音的不谐和音,因而在这两处击弦可削弱这些不谐和音的振动,提高音色的纯净度。通常,九分之一处是常规击弦点,此处离琴码较近,音能较快的传递到共鸣箱,发音明亮、有力。而七分之一处离琴码较远,此处击弦,在削弱不谐和音的同时,影响了高泛音的振幅,故音色圆润,杂音较小,但不够明亮,宜用于弱奏。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