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
主页 > 音乐百科 >

弹、鼓、奏、抚及其它

我国古代对琴、瑟、筝等弹拨乐器的弹奏,大致有:弹、鼓、调、奏、抚、掐、理、拂、按、注、击、弄等不同的称谓,面对这些纷繁的称谓,有人感到困惑不解。为了对这一现象作较详细的说明,我对琴、瑟、筝三种乐器在《古今图书集成》中的记载,作了较详细的统计,现列表于下:

 

出现总次数

出现次数

168

#p#分页标题#e#

103

14

5

 

 

 

 

2

 

1

 

293

占总次数百分比%

57.34

35.12

4.78

1.71

#p#分页标题#e#

 

 

 

 

0.70

 

0.35

 

 

出现次数

13

48

 

2

 

 

#p#分页标题#e#

 

 

2

1

 

1

67

占总次数百分比%

19.40

71.46

 

2.98

 

 

 

 

#p#分页标题#e#

2.98

1.49

 

1.49

 

出现次数

31

10

3

1

6

1

1

1

1

 

 

#p#分页标题#e#

 

55

占总次数百分比%

56.26

18.18

5.45

1.82

10.91

1.82

1.82

1.82

1.82

 

 

 

 

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击”、“注”和“弄”各出现1次,分别用于琴和瑟;“抚”出现17次,分别用于琴和筝;“掐”出现6次,“理”“按”和“拂”各出现1次,只用于筝;“弹”、“鼓”、“调”和“奏”在这三种乐器中是通用的,而“弹”在琴和筝中用得最多,所占比例几乎相等。以上称谓,举例如下:#p#分页标题#e#
称弹琴的有
1、唐?刘长卿《幽琴咏上礼部诗郎》诗:“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风松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2、唐?卢仝《风中琴》诗:“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牺。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3、唐?窦庠《留守府酬皇甫曙侍御是弹琴之计》诗:“青琐昼无尘,碧捂阴似水,高张朱弦琴,静举白玉指。洞箫又奏繁,寒磐一声起。鹤惊风露中,泉飞雪云里。冷冷分雅郑,析析谐宫微。座客无俗心,巢禽亦倾耳。卫国知有人,齐竽偶相齿。有时趋绛纱,尽日随朱履。那令杂繁手,出假求‘焦尾’(焦尾琴,传为蔡邕所制——笔者),几载遗正音,今朝自君始。”
(注:上引三首诗中有:“冷冷七弦上”、“五音六律十三徽”、“出假求‘焦尾’”。肯定是指七弦古琴,而不会被误解为其它乐器。)
称弹瑟、弄瑟的有
4、唐?李白《拟古》诗:“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
称弹筝的有:
5、唐?常建《高楼夜弹筝》诗:“高楼百余尺,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汗帘弹玉筝。山高猿穴急,天静鸿雁鸣。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称鼓琴的有:
6、元?元好问《听姨女乔夫人鼓风入松》诗:“白雪朱弦一再行,春风纤指十三星,云窗雾阁有今夕,宝?罗裙无此声,潇洒寒松度虚籁,悠扬飞絮绕青冥。胎仙不比湘灵瑟,五字钱郎莫浪惊。”
称鼓瑟的有
7、唐?陈季《湘灵鼓瑟》诗:“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冷。妙指徵幽契,繁声入杳冥。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称鼓筝的有
8、晋?傅元《筝赋?序》“筝以为蒙恬所造,……鼓之则五音发。”
称抚琴,抚瑟的有:
9、晋?陆机诗:“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
称抚筝的有:
10、梁?简文帝《筝赋》:“陈宝器于纨罗,抚鸣筝而动曲。”
称调琴的有:
11、唐?常建《江上琴兴》诗:“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冷冷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称调瑟的有
12、唐?刘禹锡《调瑟词》:“调瑟在张弦、弦平音是足,朱丝二十五,阙一不成曲。美人爱高张,……。”
称调筝,掐筝的有
13、唐?王湮《夜坐看掐筝》诗:“调筝夜坐灯光里,却挂罗帷露纤指,朱弦一一声不同,玉柱连连影相似,不知何处学新声,曲曲弹来未睹名,应是石家金谷里,流传未满洛阳城。”
称理筝的有:
14、唐?徐安贞《闻邻家理筝》诗:“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曲成虚忆青娥敛,调急遥怜玉指寒。银锁重关听未闻,不如眠去梦中看。
称拂筝的有
15、唐?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称按筝的有:
16、明?朱有敦《元宫词》:“月夜西宫听按筝,文殊指拔太公明,清音浏亮天颜喜,弹罢还教合凤笙。”
称奏琴的有
17、《古琴疏》:“周宣王有琴曰:‘响风’背铭曰:‘墙有耳,伏寇在是’,武王之遗器也,宣王每朝,姜后辄以此铭,援琴奏之,王于是益竞竞不怠,中兴之成,后与有力焉。”
称奏瑟的有:
18、《史记?蔺相如传》:“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称奏筝的有
19、魏?曹王:“齐瑟发东舞,秦筝奏西音。”
称注瑟的有
20、《汲家?周书》“太于晋解……逐敷席注瑟。”
称击琴的有
21、宋?陈?《乐书》“柳世隆……其子恽……尝赋诗未就,误以笔捶琴,坐客以箸和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而击琴自此始矣。”#p#分页标题#e#
近代还有抓筝之称,这里不再多说了。
上引各例可以看出,有时在同一首诗词或同一段记述中,或是标题和诗文,或是在诗文中出观两种、三种、甚或是四种不同称谓,如例4,称“弄”;又称“弹”。例16,称“按”,又称“弹”;例l4,称“理”,称“弹”,又称“调”;例7,称“鼓”,称“弹”,称“调”,又称“奏”。
这种情况在我国古诗词文赋中俯拾皆是,出现这种纷繁称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l、古人在赋诗作文时,一般要避讳在同一篇短文中,特别是在二、三十个字的诗词中,出现同字的重复。因此诗中前面用过的称谓,后面就要改为别的称谓,如例4,前面用了“弄”,后面就改用“弹”。
2、为了韵律,即合辙押韵的需要,不得不易字而用。最明显的是例14,这里要押“寒山”韵(阑、端、剑、寒、看),所以第四句用了“弹”,第六句就改用“调”。其实在诗词中除了要押韵外,整个诗词中每个字也很讲究平仄关系。该用平声字的,不能用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不能用平声字。对此,这里就不去多说了。
3、为了避免俗气,而改用雅称。
总之,不管怎么叫,都是“弹”的别称,并没别的意思。

上一篇:塞外古城朝阳
下一篇:色弦与鵾弦 ①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