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晞,出身书香门第的,从小迷恋上了琴、棋、书、画,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琴师——
不惑之年的朱晞,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喜爱琴棋书画,16岁考上南师物理系,23岁获第二届“峨眉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先后担任虞山琴社社长、太仓娄江琴社名誉社长、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古琴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委员、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曾两度赴日举办个人山水画展,是常熟书画院特约画家;发表诗词200多首,是常熟诗词协会理事……
黄梅时节一个雨后初霁的早晨,我们循声叩开了位于常熟古城的翁同龢纪念馆后大门,见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朱晞。
丝竹之乡的“露天音乐会”,让他感受音乐王国的神奇和美妙
1964年2月,朱晞出生在娄东古城太仓。而按照中国的传统,朱晞应该是昆山周庄人,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周庄人。父亲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教书,母亲是太仓一所幼儿园的老师。
太仓以盛行丝竹著名,有“江南丝竹之乡”美誉。当时的农村小县城里,娱乐场所还很少,电影院里放映着不知放映过多少回的《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老电影。夏季里,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便自带着凳子,围集到空旷的场地上乘凉,各自带着自己最擅长的乐器,你吹笛子,我拉二胡,他弹琵琶……独奏、合奏、重奏,轮流登场,音乐声此起彼伏。这样的“露天音乐会”,除了下雨天天都自发举行。
就在这样的音乐世界里,朱晞度过了他美好的童年和少年。回忆起当年这段“丝竹之乡”的美好生活,他至今感激不已:“‘露天音乐会’让我了解了音乐王国的神奇和美妙。太仓的民间艺人领我走进了音乐王国。”
“虞山琴派”传人的优雅琴声,让他迷恋上了古琴
1979年,朱晞的父亲从苏州大学调到常熟,参加常熟师范专科学校的筹建工作,全家于是搬到了常熟城里。
朱晞家隔壁住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平时沉默寡言,有点神出鬼没,仔细一打听,让小朱晞大吃一惊:老人叫翁瘦苍,出身常熟名门望族,早年曾随著名琴家吴景略先生学琴,所弹琴曲萧疏淡雅,指力刚劲,是常熟城里“虞山琴派”的唯一传人。第一次在家听隔壁翁老先生弹奏琴曲,朱晞真正体味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的感觉。
琴,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艺术之一,“琴棋书画”琴为首。朱晞苦苦寻找的古琴演奏者,竟然就在自己身边。他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一定要学会古琴!”他向父母表明了志向。
此时“文革”虽已结束,但翁瘦苍心有余悸。因出身不好、又会弹“封资修”的古琴,“文革”中老先生吃尽了苦头。见邻居家的孩子来看他弹琴,心里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总算有了知音,害怕的是怕有人说他用“封资修”毒害青少年,更怕孩子将来像自己一样吃苦头,因此他只顾独自弹奏,旁若无人。朱晞则站立于旁边,静心地听,认真地看,就这样足足站了一年半。朱晞的诚心与执著,终于感动了倔强的老人,破例收其为徒弟。
物理系的学生“不务正业”,攀比上了古琴大师
1980年,朱晞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在学校里,朱?显然有点不务正业,满脑子是古琴与书画。南师图书馆里丰富的古琴资料,让他大开眼界;一本《中国古琴初编》让他着了迷,他写信与该书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古琴家许健取得了联系,并利用假期进京学习古琴演奏及其理论……
为了潜心学习古琴,朱晞回到了常熟,并主动要求到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教书。他利用空余时间,向翁瘦苍先生学琴;并幸运地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虞山琴派”一代宗师古琴家吴景略先生的真传,后又从师古琴家龚一先生。朱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古琴演奏艺术与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其演奏不仅保留了“虞山琴派”传统的“清微淡远”风格,更有“博大和平”的气派,开始为国内同行所关注,台湾和真琴社、上海今虞琴社、苏州吴门琴社、南京金陵琴社……都来常熟与他交流古琴演奏技艺。 #p#分页标题#e#
1987年,朱晞被调到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同时负责恢复不久的虞山琴社的日常工作,并发表了《虞山琴派渊源及流变考略》、《重评严天池》等多篇论文。经过多年的悉心苦练,朱晞先后打谱、整理了《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等10多首古琴曲。1990年,他应邀参加第一届四川成都国际古琴交流会,他的成就与事迹载入了当年的权威刊物――《中国人物年鉴》。此后,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北卫视、山东卫视、东方电视台等音乐频道相继对他作了介绍。朱晞先后应邀参加南北琴人演奏会、江南琴家音乐会、中国青年古琴经典名曲音乐会表演,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成名之后的朱晞,把传播、普及、提高古琴艺术,培养古琴新人作为己任。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他先后开办少儿古琴培训班(至今已培训100多人)、成立常熟少儿琴社、在常熟高专开设古琴课、在常熟艺校开办古琴专业大专班、成立常熟虞山琴派艺术工作室、编辑出版《虞山琴韵》CD片……
2002年10月,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到常熟考察中国古琴“申遗”工作,朱晞以他精湛的古琴演奏艺术,渊博的古琴知识,精辟的古琴理论,征服了这位联合国官员,为中国古琴顺利列入“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了大功。
在繁忙的教学与社会活动之余,朱晞始终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部汇集他近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25万余字的专著——《虞山琴派研究》,将于年底前正式出版。
琴棋书画与诗词,一个中国文化人的不懈追求
朱晞自幼跟父亲习书画与对弈。南师读书时,朱晞是学生书画社的负责人,得到了林散之、尉天池、陈大羽等一批著名书画家的指导;回常熟后又得到了黄异庵、曹大铁先生的指点。
朱晞的书法承先追远,上自魏晋,下至宋元明清的各派名家,他逐步都逐一染指,辨其得失。其行书受尉天池影响,具有“洒脱豪放,畅扬秀逸的风格”。谈起书法与古琴的关系,朱晞认为:书法对于“玩”古琴者来说,同样必不可少,因为其助成某种境界,以音乐的心灵去领悟、体验、将会获致新的情感奔流。音乐的音色、节奏、旋律、织体与书法的黑白、节奏、行气、章法互为碰撞,使音乐的流动感深深地置于书法作品中。
1998年以来,朱晞曾两次应邀在日本横须贺市举办个人山水画展,被誉为“中国文人画家的作品”,深受日本上层人士的喜爱。他因此被常熟画院聘为特约画家。如今书画已成为他的日常修养,走进他的书房,壁间悬挂的满是书画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首静止的无声的乐曲。
在大学读书期间,朱晞曾向著名的词学专家唐圭璋先生学习填词作诗。从此,他把填词作诗当作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和个人文学修养的一门必修课坚持至今,至目前已在全国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诗词200多首。
“峨峨兮志在高山”,“洋洋兮志在流水”。朱晞以其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奋斗,努力去实现一个传统中国文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