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陈其钢做客强国论坛现场
【主持人】:有一些国外的网友,在他们看开幕式之前,都说比较期待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他们真正看完开幕式以后,真的是被开幕式所折服了。
网友很想问陈老师的是,音乐创作如何更好的洋为中用,因为您有16年在法国留学的经验,您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元素,特别是现在中国风非常非常流行?
【陈其钢】:我在国外不是16年,是24年。出国以后,我才发现我们在中国受教育时,认为我们对西方是很了解的,实际上我们很不了解。在中国受教育时,我们认为我们对中国传统很了解,其实我们也不了解。真是不了解。因为我们在中国生活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我们太崇洋了,当然这也是历史造成的,不能怪任何人,这只是一个现实。从20世纪初开始,西洋的文化引入中国,然后从“五四”运动,到后来的中国解放、“文化大革命”,整个是把自己的历史拿掉的历史。就是把西方的东西引进来。所以在中国人的脑子里面,永远认为西方比我们强,一直到今天为止,这个现象还是很明显的。出国给我自己上了很深的一课,我发现西方有很多东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中国自己传统的东西,不像我们自己说的那么差。
所以,我觉得引进中国的东西,或者说在文化创作中把自己的东西主动地放进去,更多的了解西洋的东西,把这两者融会贯通,实际上还是很重要的课题,再怎么强调,我们做的还是很不够的。所以这次奥运会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就特别想说服大家,就是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奥运音乐做的非常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一开始大家争论是非常大的。因为大数人还是像我所说的,站在那么一个全球化的角度,认为搞这么一个活动,应该是非常国际化的。
其实国际化的背后,还是有那么样一种想法,认为西方的东西是先进于我们自己的,可是在文化上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文化是一个无法比的东西。不能说它的文化比你的先进,你的文化比人家落后。这是两个完全不可比的、有鲜明个性的东西。如果自己对自己的文化不认同,那么我们将会出现什么局面?我觉得将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的文艺演出一开始第一个音乐声音出来就是中国古琴,而且这个古琴的声音是韵律非常慢的,悠悠的悠出来的。我们的文艺演出一般没人敢这么想,因为它是一个很带有律动的奥运会的开幕式的文艺演出,可是我们没有律动。
【主持人】:一般怕这样做会抓不住观众。
【陈其钢】:我们当时想的是品位第一。没有想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不是你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就是一种追求。我觉得一个文化人、一个搞创作的人在追求的时候不要有过多的杂念。100个人100个喜欢的,那怎么办?既然是你来做,你就把你的追求体现出来就行了,包袱太多反而做不了事情。
【主持人】: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有包袱,看陈老师的简历可以看出来,您一路走来,您是1978级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毕业以后就去法国留学,顺风顺水的一路走过来,很多学音乐的孩子看了您的简历都会非常羡慕。您刚到法国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一些小挫折?
【陈其钢】:有思想准备,但是落差非常大。就是你在中国是最高音乐学府的学生,我自己的家庭又是高级知识分子、干部的家庭。而且我出国的时候已经32岁了,你要重新开始,一切都是零,你根本就是不被任何人注意到的很普通的一个人。而且在法国学习,上大学的学生并不是说你就是作曲家了,而在中国可以。如果你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在当时的环境下,你的事业就已经开始了。 #p#分页标题#e#
可是到法国,到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你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你只不过是一个学生而已,你将来能不能做,是不知道的。所以这个落差比较大。但是这个落差能够使得你把心态放平。再加上刚出国的时候,实际上是非常崇洋的,就是非常想把西方的东西全部都掌握了,都吞下去了,把自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西方人认可的音乐家。这种努力在当时是做足了的,你只有做足了,你才能体会到这里面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你了解这些了。我只是说了解了一些。我们对西方的了解是非常少的,很片面。
【主持人】:学成归来以后,中央音乐学院比较偏向于古典音乐这方面,您对流行音乐,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以后,自己对流行音乐的感想是否有一些转变?
【陈其钢】:有一些转变,但是我相信这个转变还会反复。我们在做奥运开幕式的时候,我们是用PK的办法,也就是说让很多作曲家参与这个工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大多数学院里面的老师反而不能适应这个要求,因为不管怎么样,这个晚会是有一定通俗性的,你让大家都能理解,而不能说完全是有隔膜的,有很大距离,这样不行。参与过程中,你会发现,反而有些年轻人,有些名不见经传的作曲家,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这引起我的思考。
再一个接触很多流行音乐人,不管演唱还是作曲还是制作,都接触到了。你发现其实流行音乐圈子里面有它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实际上也是几十年的历史造就的。你不能轻视它。也就是说,不管任何门类,其实好的东西都是很难的。所以不能有门类歧视,过去我们在学院派里是有的,我们彻底看不起流行的东西,因为觉得那是投其所好的,是廉价的,是商业的。通过这番理解和学习之后,这里面其实有它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我们不了解,我们应该学习。
其实任何一种门类的东西,有一些艺人,流行艺人就是流行音乐的艺人,与古典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更加自由。就是每个人一种唱法,没有一个固定的唱法,可能有互相模仿,但是真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嗓子的本色,在体现他这个人。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他比起古典音乐,反而有一定的唱法上的优势,因为它更接近普通人。它更多变,更容易感人,而不像意大利美声,那么一吼,出来以后就看谁声大、声高,其实这和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普通人有距离的。我们说的不好听,叫装腔作势。
【主持人】:比如我们听了一些曲子,有点听不懂。以前采访过一个音乐家,他说没关系,你听不懂,就证明这首歌曲不是为你所写的。
【陈其钢】:有可能这首歌曲不是在你这片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和距离。但是话说回来,意大利美声或者其他任何一种唱法,一定有它自己产生的原因和它存在的道理。你不可以否认它。你也不要说流行的不好,或者流行的唱法本身不科学。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对于我们搞创作的,更有意义的是在创作中每个人应该追求自己的个性,流行音乐的唱法,很多演唱者给你提供了这样一种条件和场地。你可以去做自己的试验。而美声做试验的话,局限性还是挺大的。
【网友不懂外语】:20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让国内更多的观众知道了陈其钢,在近几年内,不知道陈老师在国内有哪方面的工作?会不会有自己作品的巡回演出?
【陈其钢】:一个作曲家最重要的还是写作。尽管我刚才谈到的这些东西,好象很带有使命感。但是,一个人再使命,想改变一个社会,改变一个历史,其实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我们在做奥运的过程中也经常跟导演谈,比如中国现在大多数的音乐现象,不管是中国古典方式的创作,还是中国流行史方式的创作,90%、95%都是舶来品,都是西方来的,没有很鲜明的个性。但是这个没有个性的创作,并不是有意识的,就是大家觉得应该是这样,可悲就在这里。 #p#分页标题#e#
应该把过去这些历史,向搞创作的人、向搞演唱的人做一个说明,推动向自己传统努力和挖掘这样的一种风气。但是导演跟我讲,别把自己看的太重要,我跟你说过,你就努力吧,30年以后要变一点我就不姓张。他说的有道理,因为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改变得了。虽然很可悲。我想作为一个作曲家应该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在自己的创作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主持人】:写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特别想问陈老师的是,在这张专辑中有没有来自民间的《我和你》的版本?因为我曾经在王府井大街上逛街的时候看到了来自外地的一群小学生,他们一边手拉手,一边在那齐声合唱《我和你》,我觉得那一幕特别特别感动。而且我觉得《我和你》真的不仅走进了阳春白雪,而且走进了很多人的心里,而且由小孩子唱出来,让人有种震人心魄的感觉。
【陈其钢】:我听说很多人的婚礼进行曲都用这个歌。但是还挺合适,不管从去掉还是从歌词来说。而且从中国移动的数据来看,这个歌的下载量是首屈一指的。
【主持人】:我这里有一组数字,《我和你》在电视直播的同时,仅26个小时,下载次数达到了573万次。截至2008年9月1日,下载量突破了一千万次。
【陈其钢】:这在音乐下载历史和奥运音乐历史上,都是一个记录。而且据移动的人跟我讲,这个记录很难被打破。比如下一届到伦敦举办了,将要由伦敦的类似中国移动的英国人去操作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人员基数没有中国大,中国是13亿人口。奥运歌曲虽然是国际性的,但是,地域性还是非常强的。比如希腊的、悉尼的,中国人都不记得了,还是他们本国人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