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
主页 > 音乐百科 >

五十年后的新闻:《梁山伯与祝英台》揭秘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成功到底是谁的功劳?

    何占豪为什么不肯接受任务?陈钢为什么不肯参与配器?

    最初选定首演的独奏演员除了俞丽拿,还有一个技巧更好的人,她是谁呢?

    《梁祝》获得巨大荣誉后,何占豪与陈钢为何翻脸了?

    ■历史揭秘

    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自首演至今整整五十年了。半个世纪来,这支优美的曲子感动了无数人,唱片和光碟的发行量超过100万张。这只“蝴蝶”在1960年飞出国门,先后在苏联、蒙古、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梁祝》在国内被称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兰心大戏院首演时,曲作者何占豪和陈钢的年龄分别是26岁和24岁,俞丽拿才18岁,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梁祝》的成功有诸多因素,但有些秘密直到今天才被当事人披露出来。

    也许人们会问: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时代,怎么会产生这么一个与时代氛围格格不入、抒情性又很强的作品?事实是,当时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各地的文化院团对“洋为中用”的探索是相当积极的,比如上海音乐学院就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员有何占豪、丁芷诺、沈西谛、俞丽拿、沈榕、张欣、朱英等。何占豪是从浙江省文工团考入上音管弦系进修的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创作了《梁祝》四重奏(俗称“小梁祝”)。1958年初,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钱俊瑞到上海视察,听了“小梁祝”后大加赞赏,明确指出:“外国的乐器演奏中国的戏曲音调,这是一条新路,但希望音乐再美一点。”

    此后,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实验小组”决定搞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在报选题时几个成员分别送了《大炼钢铁》、《女民兵》,何占豪报了一个《梁祝》。

    其实,何占豪一开始并不愿意搞这个作品。当时,上音管弦系的领导刘品带领实验小组成员赴温州慰问解放军,在海船甲板大家报了前两个选题,刘品则希望在“民族化”上做点文章,上岸后刘品与何占豪睡一间房,晚上跟他促膝交谈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刘品有事先回上海,何占豪醒来看到桌子放着一盆桔子,盆底压了一张刘品留下的纸条,殷殷希望,谆谆嘱咐。“所以,我是被刘品逼出来的,当时的领导真好,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而且‘做到了床上’。”何占豪跟我说。

    三个作品报上去后,学院党组书记孟波就圈定《梁祝》着令实验小组进行创作。后来人们一直认为《梁祝》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孟波有眼光,有魄力,其实孟波背后还有文化部领导的推动呢,文化部上面那当然是中央高层了。

    着手创作时,何占豪借鉴越剧和昆剧的唱腔,写出了大部分的旋律,但他们都是管弦系的学生,不会配器。于是何占豪想到了作曲系的学生陈钢,陈钢当时正忙着创作毕业作品,无意加盟。陈钢的老师、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就做自己弟子的思想工作,并答应参与《梁祝》的创作可以抵毕业作品,陈钢这才接受任务。前几天陈钢终于坦言自己当时是“有点看不起实验小组的,因为他们是业余的”。

    大约花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梁祝》基本定型了,但当时并没有最后“化蝶”那一段。作品试奏后,在场的专家与师生听了都觉得很闷。孟波认为:“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再美些,再亮些,应该要写‘化蝶’,这是爱情的升华,也是一种浪漫的、更为强烈的中国式的反抗。” #p#分页标题#e#

    但何占豪觉得化蝶有宣传封建迷信的嫌疑,孟波解释说:“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不能把它与迷信等同起来。”听了这个意见,实验小组着手修改,作品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音乐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也更加鲜明。

    作品定型后由谁来首演也是一个问题,当时安排了两个人,一个是俞丽拿,她的演奏充满了激情,但音准略有欠缺。另一位是沈榕,音准没问题,但激情不如俞丽拿。当时考虑到新作品需要用激情来打动听众,最终就决定俞丽拿首演。

    《梁祝》在文革时遭到禁演,1978年开禁,这只“蝴蝶”再次振翅高飞,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包括连续四年获得香港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荣获中国首次金唱片奖与创作特别奖等。

    在巨大的荣誉面前,矛盾也出现了。1992年,二胡改编版的协奏曲《梁祝》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上演,节目单上没有出现何占豪的名字。有人还发现陈钢多次在公开场合宣传《梁祝》时,漏掉了何占豪的名字。特别是在某次音乐会上,主持人在介绍《梁祝》时,引用了陈钢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中所说过的一席话,将《梁祝》的创作与他的恋爱故事相联系,此时坐在观众席的何占豪愤然站起,大声喊道:“这是虚构的,陈钢的爱情与《梁祝》无关,……我把旋律都写好了,他才加入的……”这等于将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了。

    更让何占豪胸闷的是,陈钢还获得了美国斯卡莫大奖,这是一项个人荣誉奖。居然没有何占豪的份。2002年11月15日出版的《音乐周报》上报道的却是“中国作曲家陈钢创作《梁祝》蜚声中外而首次入选美国斯卡莫奖”。

    后来何占豪也写了一些文章进行披露,据说还有一篇更具威力的文章压在书桌抽屉里。不过当年的小青年现已年过七旬了,阅尽沧桑的他们都为《梁祝》吃过苦头,也分享过荣誉,应该将名利看淡了。

    前不久,陈钢与何占豪在上海电视台做一档纪念《梁祝》五十周年的节目时,终于相逢一笑泯恩仇,紧紧拥抱在一起了。

    文/唐 羽   图/影 青、潘文龙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