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
主页 > 音乐百科 >

浅议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发展策略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真实,并高于生活真实,而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我国,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犹如繁茂的鲜花,竞相争艳。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巩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的有力武器,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虽种类繁多,但一般都体现出如下特性:

    其一,创作的集体性与音乐资源的共享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并非由某个个别的专业音乐家创作而成,而是归功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讲到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仅仅创造出丰厚多样的物质财富,还创造出绚丽多姿的精神财富。这些音乐的创造与人民的劳动生活紧密相联。比如民歌中号子这一艺术形式,就是一种与群众劳动相伴随的,带有呼号性的歌曲。这种歌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节奏的韵律美和浩大的气势。在劳动中,人们常常唱起号子,由此协调了人们的劳动动作,鼓舞了劳动的干劲与热情以及缓解了劳动过程中的疲乏。又如采茶歌舞,她来自于我国南方地区采茶这一劳动过程。面对郁郁葱葱的茶园,采茶女禁不住唱起歌曲小调,沉浸在幸福的丰收美景中。舞台上,采茶女肩背竹篓,欢悦的歌唱伴以优美的舞姿,再现出“十指尖尖采茶忙”的动人情景。民族民间音乐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劳动人民才是她的真正主人。从某些由集体创作而来的音乐艺术样式来看,往往体现出劳动人民在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方面的一致性与集中性,而这样的民间音乐才深受群众的喜爱,并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成为人们共享的音乐艺术资源。提及民歌小调《茉莉花》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并且随着普尼契歌剧《图兰朵》而名扬海外,成为全世界共享的艺术资源及精神财富。

    其二,创作的即兴性与传播的口头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与劳动人民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能歌善舞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劳动人民而言,他们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音乐创作技巧的训练,但是创作起来竟是如此的自然,乐调旋律是那么的精炼顺口,完全不似专业创作者需要几经咀嚼甚至费劲心思,方能拿出好的作品来。这就表现出民族民间音乐创作的即兴性来。也正是由于这种即兴性,才使得我们的民间音乐永葆鲜活的生命力,并成为专业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在传播方面,我国的民间音乐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它最初是靠劳动人民的记忆与口头方式,才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发现记谱的方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象现在这样发达。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有关民间音乐的乐谱、文献资料等书面的记载形式,是在人们充分认识到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之后,自觉地挖掘与整理出来的,而要谈及民间歌调的演唱以及民间乐器的演奏,还是要靠口传心授的。也正是这种口头传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即兴创作,也加速着民间音乐的变异,从而出现一些同名异曲的情况,使得我国民间音乐更加的丰富多彩。比如我国秦筝流派中的客家与河南筝派。其中广东客家筝派与河南筝派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为中原居民从魏晋时期开始经过几次较为大规模的迁徙,从中州(即今天的河南一带)迁徙到了大浦等地,形成了客家文化。客家人民在传统文化比如音乐等方面沿袭了中州的一些传统,但是又受到当地地理及人文的影响,而演化生发出自己独具特色的一套文化体系及上面所提到的客家文化。细细品味客家筝乐与河南筝乐,的确有一些相似接近的地方。但是,今天的客家筝与河南筝以俨然成为两个互相独立、各具风格的流派,而这正在于它自身的变异。当然,口头传播也容易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在口传过程中,音乐曲调的散失、人们长时间过后的遗忘等等。音乐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见到有文字记载曾有过某乐曲或歌调,但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传播方式的原始落后,使得原型已经无从考证,甚至成为一个千古不能破解的谜。#p#分页标题#e#

    其三,审美情趣多样性与一致性的有机统一。我国地大物博,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拥有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从而拥有各自不同风格乃至品味的民间音乐,表现出极其复杂的多样性。蒙古族擅长气息宽广悠扬的长调,苗族喜唱欢悦轻快的飞歌等等。地域的不同影响了审美趣味,造成多样性的特点。比如北方音乐给人以质朴纯厚、豪爽大方、豁然开朗的感觉;而南方音乐则不骄不躁,似娇啭莺语喃喃道来,渗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浓浓韵味与色彩。这对于不同地区同名异曲的音乐资源来说,表现更为明显,是一目了然的。比如南北方各地民间音乐小调《茉莉花》、《绣荷包》,比较一下就知道她们的不同。江苏小调《茉莉花》委婉含蓄,娇柔妩媚,赞美了茉莉花的洁白无暇,芬芳四溢;而河北小调《茉莉花》音乐则诙谐多情,幽默风趣,自然流畅。此外我国的民间音乐还体现出风格上的一致性,划分的主要依据就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时代。对于西方音乐,表现自然是明显的,虽然作曲家的主体个性、心理结构、精神气质、个人喜好等因素不同,创作的风格也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却纳入了同一时代特色这一轨道中,比如西方的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等等,都以时间段为划分依据。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内容等各个方面也呈现出这样一种色彩。比如在奴隶制、封建制时代,劳动人民以民歌的形式来鞭挞统治者的残酷统治,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则用歌曲等形式赞美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歌唱起新生活。无论民间音乐是怎样的丰富多样,她始终会纳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前提之下,目的自然是在于繁荣并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虽然十分得丰富多彩,但是有些并没有很好的被重视起来,有的在目前只是一些潜在的、等待开发的资源,甚者有一些正在濒临着灭绝。等等一系列现象反映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处的劣势,在音乐文化市场、音像市场中,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明显不敌欧美、港台乃至大陆流行音乐的,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怎样在新时期,保护并发展好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也成为值得考虑、探索乃至最终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民间采风制度,专家组团实地考察,搜集整理一线资料。实地考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实施因地制宜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对于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并制定不同的方案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专家学者可以从土生土长的乐种中吸取营养,汲取素材,为个人创作所用;可以增加自身对音乐文化或音乐现象论证评论的真实性、精确性和权威性。而专家学者贵在求真务实,而不能主观臆断,“躲进小楼成一统”地搞研究;只有贴近大众、贴近生活才能使自身的论证有着充分的依据。作为即兴创作与口头传播的民族民间音乐而言,我们需要专家学者们的挖掘、整理与评介,有时也需要他们的呼吁和倡导,从而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我国文艺界便重视到对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整理,比如在专家学者们的努力下,编撰出版的“中国文艺十大集成志”等等。在这些文艺集成卷中,包含着许多个民族的民间歌曲和民族器乐曲,这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而且也拯救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得我们现在还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欣赏到曾经一度濒危的歌舞等音乐文化。这些书卷自然凝聚着编委及专家学者们的心血与汗水。谈及去民间采风,我不禁想起当年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对盲人阿炳所创音乐的拯救。是啊,假如没有我们这一位可敬的先生以及他那为民族音乐贡献毕生精力的精神,恐怕我们再不会听到《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的盲人的心声了。#p#分页标题#e#

    第二,搭乘现代传媒的便利快车,使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广而告之,实现真正深入民心。搞调查,出专著,固然是保护乃至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方式,但是所涉猎的受众群似乎并没有那么广泛,而差不多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等高文化水平这一受众群体。问题也正在于我们能不能以感性、具体、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培养一个稳定的民族民间音乐受众群。答案是肯定的。在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近几年,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以南北民歌擂台赛的形式,倾心打造了包括《茉莉花》、《绣荷包》、《回娘家》、《放马山歌》等在内的十集中国纯美民间音乐小调集,此举受到业内人士以及广大爱乐同仁的普遍好评。该小调集通过现代传媒的数字化录音等方式,将诸多国家级歌唱演职员以及民间歌唱艺员的歌声记录下来,实现了高保真的质量;里面不仅有高亢激楚的西北风,也有江南水乡的柔美调,祖国各地的代表性民间音乐小调都被囊括进来,以原生性、乡土味等特征吸引着人们的视听感官。该小调集的出版发行增强了民族民间音乐对人们的感召力,填补了我国音像市场的一项空白,成为欧美、港台音乐风靡的音像市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她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以乡土、原生的特色再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给人以喧闹世俗之外的朴实真切的审美感受。另外,专门致力于传播民间音乐文化的栏目也成为电视文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比如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作为音乐频道的一个黄金档节目,它的宗旨在于挖掘整理祖国各地原生态的民歌,每周充分展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歌。可以说,搭乘中央电视台这一航母,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实现远播,通过原生态文化艺术魅力的展示达到对人们挖掘传统并保护传统、继承传统信念的召唤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下节目纷繁芜杂,低俗化普遍化的整体环境中,保持高雅的格调、文化寻根的心态,虽艰难却尤<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