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
主页 > 音乐百科 >

民族音乐欣赏

    第一节  民族音乐简史

    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历史悠久,远源流长。其发展过程可归纳为五大阶段:远古先秦识其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一、远古先秦时期(公元前2世纪以前)

    远古时期,先民们在原始社会创造了原始音乐,从出土的乐器可知音乐是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音乐艺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出现了《韶》、《大夏》、《大武》等大型乐舞。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音乐文化空前繁荣。曾侯乙编钟、《诗经》、《楚辞》等可为代表。诸子百家围绕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等问题进行辩论。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

    秦统一六国以后,在音乐方面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扩大了音乐机构“乐府”,来自各地汉民族音乐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提高。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魏晋时期的音乐家嵇康,以演奏琴曲《广陵散》著名,并编著有关琴的理论著作《琴赋》。他认为音乐与政治存在矛盾,必须改政治,才能产生“和”的音乐。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西域少数民族和高丽等国的音乐得以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并为唐代音乐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隋唐音乐(公元581—907年)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唐代音乐文化的辉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唐代统治者在宗教、文化、艺术方面的“兼收并蓄”,使长安成为音乐文化交流中心;中央到地方都设有音乐机构,音乐学校“梨园”“教坊”出现,使音乐人才辈出;一批音乐人才在演唱、演奏及作曲技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由于传授乐曲的需要,出现了早期的乐谱(如曹柔发明的“古琴减字谱”),大量的音乐专著(如《乐府要录》《乐府杂录》)。

    四、宋元明清音乐(10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宋初工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城市的繁荣,使说唱、杂剧、器乐等民间音乐得到迅速发展。杂剧是我国戏剧发展初期影响最深的表演形式。永嘉的“南戏”则与杂剧平分秋色,形成南北两大派。

    传统器乐的演奏继续发展,演奏技艺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器乐曲,如《潇湘水云》、《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夕阳箫鼓》等。

    民歌和民间歌舞在明清也有新的发展,如四川邛州的“秧歌”、湖南衡山的“采茶歌”、广西侗族的“浪花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弦子”等。

    明代音乐家朱载育在乐律上有独特的贡献。他在《律吕精义》中通过精密计算个科学论证,阐明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他还据此对笛、箫等乐器的制作进行改革。欧洲学术界认为他是东方文艺复兴式的文化巨人。

    这一时期收集、整理和创作的民族音乐理论著述和曲谱保存下来的很多。

    五、近代音乐(公元1840—1919年)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音乐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乐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堂乐歌”的出现,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新生事物,其内容多以反帝、强兵、御侮等爱国思想为主题。

    近代还出现了许多地方色彩浓郁、格调清新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主要有河北的“吹歌”、华中的“八音”、江浙的“江南丝竹”、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东音乐”。其中后两者在全国的影响最大。#p#分页标题#e#

    近代音乐文化既继承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主流,又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掀开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音乐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  名曲欣赏

    一、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乐曲的由来:一说是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改编而成;一说是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乐曲以初唐诗人王勃《藤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来立意,因此欣赏时,应尽可能结合《藤王阁序》提供的意境为背景来理解作品。

    乐曲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由7个乐句组成,乐句间或乐句中小分句间,都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乐曲以古筝特有的演奏技巧,营造出橹声、桨声、水流与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歌声浑然一体的奇妙意境,生动描绘了一幅夕阳映照万倾碧波,渔帆点点的画面。后半部分,将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结合成一个循环圈,多次反复并且逐次加快,跌宕起伏,表现了渔民们满载丰收的喜悦,竞相归舟的情景,将乐曲推向高潮。

    乐曲的尾声以突然放慢的速度和以八度跳进的五声性下行模进的旋法,逐渐将乐曲引向终止意思,适才喧闹的江岸已被夜幕笼罩,人群散尽,悄然无声,只留下浑然一色的“秋水”、“长天”。

    二、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华彦钧曲)

了解作者华彦钧的身世经历及其创作,有助于理解作品。《二泉映月》的标题不过是这首乐曲的标志而已,曲名不一定能概括乐曲包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作品用激昂悲愤的语调,倾诉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诅咒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二泉映月》采用我国传统音乐的循环变奏结构形式,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五次变化和发展。

    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音乐主题在句幅的扩充和缩减,音区的上升和下降、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多次变奏后得到深化和发展。时而平静深沉,时而激动昂扬的情绪变化,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

    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了解作品描写的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全曲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落,表现了刘邦的汉军战斗前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是乐曲的重点。它描述了夜幕降临、伏兵重重、楚军被围,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千军万马、纵横沙场、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场面。在激烈喧嚣的紧张战斗中,意外出现了“四面楚歌”,为全歼楚军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包括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五个段落,前两段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对比。现在演奏一般都删掉后三段,以使主题更突出,结构更精练。

    四、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山东民间乐曲)

    了解唢呐的音响效果、演奏技巧以及长于表现乐曲和思想。

    《百鸟朝凤》是一支能充分展现唢呐吹奏技巧的独奏曲。1953年,唢呐之乡——山东菏泽的民间艺人任同祥把它带到“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的舞台上,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后来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又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赞赏,为我们民族音乐增添了光彩。#p#分页标题#e#

    乐曲包括两大部分:旋律部分和以模拟音调为主的部分。它以高超的唢呐技巧和音响模拟的手法来表现各种飞禽啼鸣,生动有趣地描述了一个盛大的祝寿场面。

    乐曲的第一段,以民间气息浓郁的曲调,有着北方音乐粗犷、爽朗的曲型风格,造成一种欢乐的情绪和变化多端的气氛,为第二段落模拟音调的出现,提供了心理和情绪上的准备。

    第二段落对各种鸟鸣的模拟,使人感受到百鸟争鸣的热闹欢乐气氛,还能使人产生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乐观向上的情绪。

    五、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传统的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的景色:在那暮鼓送走夕阳,箫音迎来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山河如此娇丽,生活也更多色彩。

    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谰拍岸、挠鸣远籁、欵乃归舟、尾声。

    欣赏时注意体会各种乐器和旋律所表现的意境,并据此来领会作品。

    六、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有情节的叙事性音乐作品,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因此欣赏这个作品,必须熟悉“梁祝”的故事。

    作品选取了故事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投坟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将交响乐与我国民族戏曲音乐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演奏时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某些技法和效果,别具风味。。

    乐曲用奏鸣曲式写成,,分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呈式部主要表现在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江南****中,梁、祝路遇相识,折柳结拜,同窗共读,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情景。展开部主要表现英台抗婚,梁祝重逢,山伯悲死而英台哭灵,祭坟投坟。再<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