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打乐是指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起源于汉代初年的鼓吹乐。
吹打乐具有“刚、粗、热”的音乐特征。
吹打乐:顾名思义就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乐器以外,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因此民间艺人把吹打乐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种:粗吹锣鼓——又称粗十番。指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和”大锣大鼓”合奏的形式;细吹锣鼓——又称细十番或丝竹锣鼓。指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形式。
关于吹打乐的历史可推溯至汉代初年的鼓吹乐。据《乐府诗集》(卷16)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在《辞海》中鼓吹乐条目的释文是这样写的;“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 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明以后土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
具体说来,鼓吹乐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汉书》中有关于鼓吹乐的早期记载:按应用场合、乐器编配的不同分为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四种形式;其中黄门鼓吹主要为皇帝服务;骑吹主要指外出巡行时用于马上具有骑吹的性质。常用的乐器由有鼓、角、笳、排箫、横笛等,其中鼓最重要。
鼓吹乐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按所用乐器和使用场合的不同演变为鼓吹和横吹两类:鼓吹是指专为仪仗队在行进中使用,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横吹则以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军中人使用在马上演奏。李延年的取自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摩诃兜勒》是鼓吹乐中的优秀作品。历代鼓吹乐多有歌词配合。现今民间流行的“吹打”,同“鼓吹乐”不无渊源关系。”
“鼓吹乐”自秦汉以来,历代一脉相承,用途非常广泛。如用于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等,无不吹吹打打,分外热闹。在文献记载和民间流行的口头称谓中,吹打乐有“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种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