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古琴曲。内容与曲名出自《列子·汤问》所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据说伯牙弹琴欲表现太山,听琴者钟子期就说:"巍巍乎太山",欲表现流水,子期就说:"荡荡乎若流水"。
广陵散 古琴曲。最早可能是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的民间乐曲。东汉中期出现,三国时已成为一首大型乐曲。传说是描写战国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表现出悽恻、悲愤的情绪。南宋后失传。
阳关三叠 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所用歌词原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曲式有 "三叠"的结构,故得名。全曲抒写别离之情,以简洁的艺术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景物的描绘,创造出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在民间流传。一般认为明末王猷定(1598-1662)所记当时琵琶艺人汤应曾演奏的《楚汉》即是本曲。乐曲以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为题材,以琵琶特有的技巧和丰富表现力,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再现了这一惊动天地、宏阔悲壮的战争场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霓裳羽衣曲 唐代宫廷舞乐。传为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所作。一说为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填词,改用本名。内容写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曲中既有民族音乐旋律,又有外来音乐因素,艺术上有独创性。天宝之乱后,原谱散失。
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曲。原为琵琶大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最早见于1875年的手抄本。1925年改编为民乐合奏,并借用唐代乐府之题为现名。全曲共分10段,以优美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丰富巧妙的配器,描绘了夕阳西下、月夜春江、渔舟晚归的情境,赞美了中国的锦绣河山。是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黄河大合唱 大型声乐作品。冼星海曲,光未然词。1939年作于延安。共8个乐章。乐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波澜壮阔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以黄河为象征的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对中国革命声乐的创作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在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曲,田汉词。作于1935年。原为抗日救亡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曾一度改用集体填词。1982年12月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恢复《义勇军进行曲》原词,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国歌。
国际歌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曲。1888年6月由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所作词。先在工人中传唱。1889年被用于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1894年在里尔正式出演,后渐传遍全世界。原诗共6节,每节后均有一节"复唱"。1917-1944年,苏联曾译其中1、2、6段用作国歌。后许多国家传唱的歌词,都是对俄译文的转译,故也只有3段。中国所唱歌词是1962年在诗人肖三译配的基础上修改订正的。
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时期广为流行的革命歌曲。词曲作者 为法国诗人、作曲家鲁日·德·李尔(1760-1836),原名《莱茵河军队战歌》。作于1792年,后迅速传遍全国。乐曲表达了法国人民反对暴政、反对外来压迫、要求自由的爱国热情。1792年7月马赛营志愿军高唱此曲开进巴黎,故得名。1795年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此后曾一度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1879年重新定为法国国歌至今。
第九交响曲 又称"合唱交响曲"。贝多芬所作9部交响曲的最后一部,标志着作曲家艺术生涯的顶峰。写于1822至1824年间。全曲共4个乐章,表达了人生经过痛苦的搏斗而达到欢乐的主题。其中第四乐章为全曲高潮。作曲家创造性地以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第一次在交响乐中加进了合唱,使乐曲的主题得到升华。全曲以其规模巨大、气势宏伟、艺术完美而成为世界音乐史上不朽的杰作。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 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1825-1899)在1866年所作。曲名源于维也纳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夜莺也来到了多瑙河畔,来到那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1867年在巴黎演出获得成功,后迅速风靡欧洲,传遍世界。被誉为"不朽的圆舞曲"。
悲怆交响曲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号交响曲。写于1893年。作曲家原打算写一部关于人生的音乐诗。构思虽未实现,但仍成为这部乐曲的思想基础,并以《悲怆》作标题。是作者贯注了整个灵魂和生命之作。全曲共四个乐章。为表现人生最后的哀切之情,第四乐章一反一般交响乐以快板终章的形式,而以慢板结束。具有特别深沉的表现力,在世界乐坛上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