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辞典
主页 > 音乐辞典 >

哈尼族摇滚音乐

哈尼族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 族自治州和 思茅、玉溪、西双版纳等地,人口1058836人(1982年统 计)。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支系甚多,哈尼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 语支。方言土语差别颇大,民间音乐丰富, 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器乐3类。

民歌  主要有“哈巴”(叙事歌)、“阿哧”(玩 的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 “然咪比”(婚礼歌)、“迷煞维”(丧歌)和“莫丕 差”(祭祀歌)等6类。   哈巴 亦称“拉巴”,是古老的叙事歌。逢年过节, 起房盖屋,接亲嫁女,丧葬祭祀或亲朋聚会时演唱。内 容广泛,有12篇,包括人类的起源、哈尼族历史、四时 节令、 农事活动、 处世哲理、宗教信仰等。以叙事性 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说明哈尼族所尊奉的规矩和道理。 演唱形式有1人主唱、听众帮腔和2人对唱、听众帮腔两 种。基本的音乐结构由衬词的引句、一个或若干个变化 重复的乐段、众人的帮腔组成。一曲多词,反复咏唱。 曲调庄重、平稳,富有内在激情,与哈尼语言音调紧密 结合,似说似唱,吟唱性强。如下例:

哈尼族姑娘在吹“哩噜”。“阿哧” 亦称“阿茨”、“阿其”。有“玩的歌”之 意。主要为爱情内容,有的涉及劳动等其他社会生活内 容。传统的唱词极为丰富,亦可触景生情即兴编唱。演 唱形式有男女对唱和独唱,亦有用民间乐队伴奏的男女 领唱众人帮腔等形式。后一种往往形成自由的多声部。 在山上大声唱的叫“赤玛”、“阿其古”,中声唱的叫 “ 白”、“阿其俏”,均类似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句 尾常用拖腔,上下句一起一伏,形成对比。如红河的《尼 美赤玛》: 在屋内和情人相会时小声唱的叫“赤然、“多霞”,似 讲悄悄话一样,故又叫“多甲”(讲话)。大声和小声 唱的阿赤曲调多数不同。也有同一曲调分大声、小声唱 的。阿赤大都有固定的引句,有时全曲的高音就在引句 中出现。引句所用衬词,大多没有具体含义,只起开腔 助兴作用;有的则用美丽姑娘、英俊小伙之类的词句开 头。澜沧江以西地区爱尼人的“呆航彻”(草坪上唱的 歌),属青年男女夜间聚会、选择情侣时唱的情歌,深 情优美,有《普确香》、《杜里罗哎》、《嘎萨指》等 曲目。

然咕差 意为娃娃唱,即儿童歌 内容丰富。有《太 阳歌》、《彩虹歌》、《放鸭歌》、《放牛歌》、《阿 密册》、《搓泥团》等等。均为较古老的哈尼族民歌, 曲调短小,音域不宽,多数可边歌边舞。   阿尼托 意为领娃娃歌,即摇儿歌。多由妇女轻声 哼唱,旋律娓娓动听,多用相似的乐句反复吟唱。   然咪比 嫁姑娘的歌,系婚礼风俗歌 有“出嫁歌”、 “哭嫁歌”、“送嫁歌”等,内容不同,曲调也各有差 异。

迷煞维 系丧葬习俗歌,为给父母和德高望重的长 辈送葬时不可缺少的礼仪。哭一声唱一段,音调悲切。   莫丕差 即贝玛(巫师)调,属祭祀歌。因由莫丕 (即贝玛)所唱而得名。各地曲调不同,有的莫丕差近 似呼喊。

其他如教育青年歌、劳动歌等,一般都分别以哈巴 或阿哧的曲调演唱。   哈尼族民歌的特点是:①旋律以级进为主,常伴有 二度、 三度、 四度或六度下行装饰。也有六度、七度、 八度跳进和个别乐句间的十度大跳。②歌词多以两个字 为一组,形成前短后长前轻后重的节奏;句尾常任意延 长;多采用混合节拍。③曲式多样,有单一乐句的变化 重复,有由上下句或多乐句构成的乐段,也有由两个有 一定对比的乐段构成的结构。由于一曲多词,演唱时旋 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和乐句的扩充或紧缩。④调式色 彩多样,以五声为主的各种调式均有。有些民歌旋律由 sol、la、do或la、re、mi3音音列构成,或由sol、la、 do、re或sol、la、do、mi4音音列构成。红河地区还有 一些极富特色的调式,如: ⑤演唱方法多样,既有大、小嗓分别演唱的,也有用大、 小嗓结合演唱的,一些地方的颤音唱法,使歌声独具风 韵。

歌舞音乐 有“哈瑟”、“罗作”、“得波措”、 竹筒歌舞等,以及为鼓舞、扇子舞、木雀舞等民间舞蹈 伴奏的由鼓、 锣、镲等合奏的打击乐。   哈瑟、罗作 流行于红河地区,由于与当地 族歌 舞音乐相互交流,音乐风格大同小异,哈瑟意为手舞,以 手的动作为主,音乐节奏舒缓适中,旋律优美。罗作的跳 跃动作较大,音乐节奏紧促,旋律欢快,加上舞者、围 观者的拍掌击节伴唱,和不时发出的呼喊声,气氛尤为 热烈。哈瑟和罗作均有简短的舞蹈歌曲自由地穿插其间。 鼓舞、扇子舞、木雀舞为哈尼族所特有,由打击乐伴奏, 节奏较为单一,保留了古老的风貌。   得波措 是西双版纳等地哈尼族爱尼人最有代表性 的歌舞,有慢速和快速两种,前者比较古老,后者欢快 活泼,如勐海县的《得波措》:   竹筒歌舞 流行于澜沧、勐海、孟连和景洪等地。 由一群妇女拿着1米长的背水用的竹筒顿地击拍,边唱边 舞,或齐唱,或一领众和。曲调高亢悠扬。竹筒击节有 固定节奏和变奏两种,兼有大鼓、 锣、镲等乐器伴奏。

器乐 哈尼族吹管乐器较多,有梅巴(巴乌)、哩 噜(草杆)、扎比、俄比、册节(栽秧号)、乌翁、切 波、期哩、亚加、确索、葫芦笙等。弹拨乐器有三弦、 四弦、口簧等。拉弦乐器有小二胡和坎吉,坎吉构造和 小三弦相同,置琴筒于两膝间,用马尾弓子演奏。打击 乐器有鼓、象脚鼓、竹筒、 锣、镲等。器乐曲多来自 民歌和歌舞曲。分“阿赤”和“苏萨”两类。①阿赤即 由山歌和情歌演变而来,只能在男女社交时或避开亲属 弹奏。②苏萨,即欢乐之意,亦称“正调”或“嘎玛调” (大路调)。两类乐曲的旋律乃至调弦方法都迥然有别。

1949年后,哈尼族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哈尼族聚居 的红河哈尼族 族自治州于50年代成立了民族歌舞团。 专业音乐工作者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创作了 不少反映哈尼族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如歌剧《多沙阿 波》、歌曲《阿波毛主席》等。
上一篇:影视摇滚音乐
下一篇:回族摇滚音乐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