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打基础阶段:我们弹一首乐曲,如同建一座艺术圣殿,也须为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一句话:“大钢琴家必须同时兼备弹出强音与快速音阶的能力。”意思是能弹快、弹强是弹好一首乐曲最重要也是最显眼的两项技术手段(当然还有其他表达乐思的手段),那么如何让这些技术手段在曲子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呢?
波兰著名钢琴家霍夫曼经常说:“快的感觉不是靠一个音接一个音之紧,而是靠一个音与一个音之间的间隔恰到好处造成的。”这句话把快与平均的关系突显了出来:快的感觉不是建立在音与音之间越来越紧凑的基石之上,而是由平均的音向前流动倾泻而成。结论是:快必须得到平均的支持,平均是快的必然基础。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斯克里亚宾说过:“即使是fortissimo也应该听上去柔和。”这句话的潜台词不言而喻就是:音量弹奏不论大小都得保持放松的状态,放松自然就成为力度弹奏的后方大本营。德国著名指挥家、钢琴家彪罗曾经说过:“学习音乐的人,首先要从节奏开始!”言外之意就是节奏是学音乐的先导,它当然也是音乐入门的根基。
综上,弹奏中平均、放松、节奏严格是打基础中最主要的三项基本功。应该在此指出的是:这三项基本功是相互联系的,它不是专对某项技术指标的扶危济困,而是弹好一首曲子所必需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弹奏中的平均呢?首先我们要说平均可分绝对平均和相对平均。绝对平均是指弹奏中每个音和音之间都保持着绝对的均分,这是我们大多数的弹琴人在理论上所追求的,但在实践上却是很难实现的。这因为从听觉上来讲神仙也不可能做到那么精确细分。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获得弹奏中的平均呢?我认为应掌握相对平均的理论和技巧。首先要求把横向进行中的音符按律动分成组(每组至少三个音,也可四、六、八个但不要太长),然后在每组抓住最不易弹平均的音(往往是每组尾部两个或多个音),令其在耳朵的督管下,把它弹平均;最后用这些平均音的感觉去影响其他音之间的平均,并以此获得整曲听觉上的均衡。
现在大多数钢琴学子接到老师把声音弹平均的指令后会神经绷得紧紧的、耳朵竖得高高的,对不平均的音施以侦查、捕捉的工序。但整个过程显得被动和无序并让一些不明显的不平均音蒙混过关。尤其在一些不平均的音聚集较多的区域,改正工作会显得捉襟见肘。此时如果我们采用相对平均的理念工作,就可克服这些弊病。
放松状态就是我们在弹奏中的“自然”“舒适”的状态。这个议题已我在上一章“钢琴弹奏的科学性”中“钢琴弹奏的状态”一节中表述过,这儿就不再重复(雨注:该文随后就到)。下面仅从生理的角度补充讨论一下:如何正确找到这种自然、舒适的放松状态。
打开手掌我们可以在手腕以上掌关节以下看到在手两侧、两块大小不同的肌肉块,我们把它叫“侧展肌”。侧展肌几乎被虎口、大指、手腕包围了起来,我们要考察一下在钢琴弹奏中虎口、大指、手腕的动作能否延留,保持住侧展肌上的自然、舒适的感觉,而不使它遭受破坏。实践证明虎口过分扩张时容易拉紧侧展肌;大指长时停留在翘高位置容易绷紧侧展肌;手腕使用不恰当的“压奏”容易连累侧展肌,也就是说虎口不紧、大指不翘、手腕不压时侧展肌才能获得持久和稳定的放松感觉。有了手部的放松,为了把这种感觉通过侧展肌向全身的扩展,就还要在弹奏中注意肘部自如、肩三角肌下垂、胸部气息平和……完成自然、舒适的放松感觉在全身的传递。
音乐家的圣经是以这样的一句话开始:“万物之初先有节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基础的基础。有了严格的节奏,音乐才能生动地进行。《钢琴艺术》2006年第11期黄瑂莹对周广仁的采访文中我看到以下一段话:“朋友的孩子准备考某音乐学院,那里的教授也认为他可以考取,家长请周先生给学生上课,课后周先生直率地说:“你的技术还是不错的,歌唱性也很好,但是你最大的问题是节奏感不好,这会影响你的发展,假如你要我发表意见,我认为你最好不要走专业音乐这道路。”笔者为周先生一席话的真诚所感动。周先生这番话也使笔者明白了节奏感对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的确,节奏差对音乐进行是个致命伤,尤其在缺失对内心节奏的感觉,这种伤痕即刻就会动摇音乐大厦的根基,它使音乐的美在瞬间不复存在。所以大多钢琴教育家在选拔人才时、在业务考核时都把它列为重中之重的条件来思量。
节奏不严格究其原因有三:①技巧上有障碍拖累了节奏的正确,这种由技巧引起的节奏问题往往表现在某一段、一句、甚至一个动机上,待技巧克服了,节奏自然而然也会恢复正常,重见光明;②习惯性不严格造成节奏的损缺,此病多为练琴上的“懒”字酿成,学生在平时弹琴中从不去认真数拍子、打节奏,不把节奏上的松散、随意当作大敌来对待,必须给其当头一棒,令其醒悟;③素质上的困惑延生成节奏上的扭曲。这多是缺乏学习音乐的才能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