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
主页 > 钢琴 > 钢琴百科 >

钢琴神话李云迪

2000年10月,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在肖邦的故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华沙成为世界的焦点。全世界最挑剔的钢琴乐迷、最严苛的评委、最权威的媒体采访团纷纷齐集这里,华沙迎来了五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大赛于lO月4日至19日在华沙举行。比赛通过录音带申请参赛的有256人,经过预审获得参赛资格的有98名,分别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白俄罗斯、美国、阿根廷、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日本等23个国家。所有参赛者均有获奖背景,李云迪又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大赛评委会由来自波兰、阿根廷、美国、奥地利、巴西、法国、俄罗斯、捷克、德国、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12个国家的24名资深音乐家组成,评委会主席由卡托维茨高等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亚津斯基担任。比赛地点是气派不凡的波兰国家音乐大厅,而早在半年前,半决赛和决赛的票已全部告罄。

参赛选手会按照字母排列顺序演奏,开始的字母则由随机抽签决定。比赛采取淘汰制,共分三轮和最后的决赛,每一轮曲目在音乐体裁上都有具体的规定,第一轮包括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第二轮包括**兰舞曲、谐谑曲、前奏曲、华尔兹、即兴曲;第三轮为奏鸣曲和玛祖卡舞曲;决赛曲目是在肖邦两部协奏曲中任选一部。

10月3日,在大赛开始前一天,李云迪在恩师但昭义的陪同下到达华沙,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波兰国土。

10月5日早上10点,万众瞩目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终于砍响了第一声号角。

第一轮初赛时间是五天,每位选手有大约25分钟的演奏。抽签后李云迪排在最后一天出场,这个抽签并不理想,因为最后出场的选手通常要承受更大压力。

10月7日是李云迪的生日,但昭义带着他到肯德基吃了一顿“炸鸡宴”以示庆祝,用可乐代酒预祝学生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只是当时谁也没敢觊觎冠军宝座。

10月9日,李云迪终于在肖邦大赛中亮相了,他最先弹奏的是《b小调半音阶练习曲》。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曲子都不长,但具有突出的“技术性”,同时充满了他丰富的创作思想和鲜明的艺术性形象。那精巧的复调音响和紧密的结构、完整的风格及形式都对后代音乐家,如德彪西、拉赫曼尼诺夫、史克里亚宾产生极大影响。

李云迪从一开始的演奏就显得引人注目。他对每一个音符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就像传达神谕一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疏漏,演奏犹如水银泻地,让每一个音都提炼出诗化的色彩。他被认为是初赛表现最出色的选手,当他从后台出来时,聚集在出口的观众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个中国男孩表示祝贺。

当地评论称:李云迪从一开始就以《b小调练习曲》的弹奏赢得了人们尊重,主要是他的发声富有弹性,并且演绎得优美圆润,使人们不得不引起对他的关注。

大赛评委——1970年华沙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获得者彼得·帕勒兹尼说:“我觉得这个男孩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他是真正用心在弹奏,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弹奏,所以弹得从容有致,不慌不忙,这是他最成功之处。”

评委会主席亚津斯基说:“从第一轮起我们就感觉到本届比赛有第一名了。”

经过第一轮比赛,98位选手只剩下了38人。中国参赛团有七人(包括台湾选手)进入第二轮比赛,当地报纸称中国军团是最大的赢家。

第二轮10月11日至14日分四天进行,此时,被称为钢琴界“大祭司”的阿格里奇从这一轮加入了评审团,她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位以严苛出名的评委让人们更加确信了比赛的含金量。

如果说参赛选手在第一轮比赛都拼命表现自己的技术实力,那么第二轮则更注重音乐的表现力,而将近40分钟的演奏让许多选手频频出错。

巧合的是李云迪又在最后一天出场。比赛开始之前,他突然对老师说:“我好紧张,脑子一片空白。”但昭义惊得脸色苍白,立刻写了一张纸条给他:无私无畏。握着这个小纸条,李云迪逐渐地平复了情绪。 第二轮比赛他演奏了一首谐谑曲、摇篮曲、圆舞曲及**兰舞曲。#p#分页标题#e#

从波兰民间舞曲发展而来的波兰舞曲虽然音乐纯朴,钢琴织体也很简单,但旋律充满了“迷人的忧郁”,描绘了一幅幅悦耳的音画。

《辉煌的**兰舞曲》的演奏最好地表现出李云迪“和谐”的天才,其演奏风格被评委们认为是本届参赛的波兰舞曲演奏中“解释得最为完美的”。他采用了极其轻柔的音色与合适的力量来弹奏主题,而不是对主题简单的重复,这就避免了过于清晰、富有旋律性的主题一再出现时,容易导致听觉上的审美疲劳。

当地媒体评论:“第二轮的表现中,这个年轻人更加大显身手,他优雅地演奏了《摇篮曲》,《降b小调谐谑曲》热情奔放,但他演奏的《平静的行板》、《降E大调**兰舞曲》则最能表明他的才华,那是真正的‘SPLJANTO’,琴声仿佛来自天穹。”

绝佳的表现不仅使李云迪顺利进人第三轮,还获得了大赛设置的第一个奖项——“**兰舞曲最佳演奏奖”。

宣布结果后,评委之一的阿里·瓦迪把自己的帽子扣在李云迪头上,两人互相追逐着,玩得不亦乐乎。阿里教授每年差不多一半时间在以色列、一半时间在其任教的德国汉诺威,他希望这位青年才俊毕业后能跟他学琴。

这一轮下来,只有11名选手进入半决赛。

第二天,但老师带着李云迪去了肖邦公园,他久久伫壶在肖邦的雕像前,然后对老师说:“我感到离肖邦更近了。”半决赛10月15日开始,离奇的是李云迪仍旧抽到最后一个出场,他的发挥比第二轮更好,似乎不那么紧张了。他演奏了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等两组作品和《b小调奏鸣曲》。

奏鸣曲那轻巧的风格和明亮的处理非常合适他,而最成功的是对《D大调玛祖卡舞曲》的诠释,准确地传达出波兰民间舞曲的味道。当最后一个音符还在音乐厅内盘旋时,观众们情不自禁站起来,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当他刚走进后台,就立刻被观众和记者蜂拥包围了,评委们也主动上前向他表示祝贺。

巴西评委说:“你的声音很好,要注意让每一个音符都灌注到音乐,里去。”

德国评委也向他提出了宝贵意见。

当地评论写道:“是的,他的表现证实了他的确值得我们关注,第三轮中弹出的第一个音就决定了这点,他自始至终都演奏得很精美。他才18岁,可弹奏奏鸣曲时,就像个有贵族血统、技艺精湛的演奏家,他的阐释令人感到一种新的发现,找到了其中古典美理想的音乐比例,让人难以相信他仅仅是在中国学的钢琴。此外,他理想地把握住了玛祖卡舞曲的性格,大概谁也不会怀疑李云迪该进入决赛,不会怀疑他将在决赛中有更出色的发挥,因为他已经很好地进入了肖邦风格的某些领域。”

马尔钦斯基在评论第三轮比赛时说:“奏鸣曲和玛祖卡舞曲的演奏是难度极大的,只有少数人能在这一轮比赛中获得成功,而做到这一切的毫无疑问是进入决赛的李云迪。”

卡敏斯基则评论:“这位年轻的中国人引起热烈的喝彩,并不仅是因为他的演奏几乎是完美的,更因为他的演奏所具有的高贵气质。他以对肖邦风格的深切体验抓住了评委和观众,很少有谁在第三轮中表现得如此优美和成功。”

第三轮下来,李云迪的积分排到了第一,他和曾是同门师姐的陈萨以及来自阿根廷的弗利特、俄罗斯的科布尔、日本的佐藤三日、意大利的诺泽进入了决赛,刷新了40年来我国选手无缘入围的历史。

决赛曲目是肖邦的协奏曲,选手将与波兰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有评委称:“在一些著名的国际钢琴大赛中,有的选手在前几轮独奏中也许发挥出色,但是如果他想将协奏曲弹好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这需要与乐队的配合,需要他了解更多乐器和音乐的知识。所以,我们总是会看到比赛中表现优秀的选手,在最后一轮协奏比赛中会显得紧张,表现得不够出色。”#p#分页标题#e#

激动人心的决赛在10月18日、19日两天举行,不可思议的是李云迪仍旧最后一个出场。他选择的曲日是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参加决赛的六名选手中,有五名演奏了此曲。

历史是不断被缔造的,没有人知道入围决赛的六位钢琴宠儿中,谁会摘取尘封15年的金奖桂冠,甚至仍不能确定是否有人折桂,而一切的谜底,都即将向世界揭晓,人们期待着一个久违的奇迹。

10月19日晚8时,李云迪迈着从容步伐走上舞台。清瘦的体态,微卷的黑发,如玉的面庞,羞涩的微笑,都与肖邦有着惊人的神似,他的亮相已将观众牵引进肖邦的世界。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于1830年,当年肖邦20岁,1830年10月10日首演。乐曲洋溢着令人心旷神怡的高度诗意,充满了明朗的乐观情绪。协奏曲的钢琴部分不但光辉灿烂而且浪漫,特别强调钢琴嘹亮的声音以及优雅的表现方式。

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借此让人产生像是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回忆的印象,像美丽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

乐曲长约36分钟,分三个乐章。李云迪的演奏端庄典雅而技巧卓越,尤其是对主题的处理很有特点,他非常注意每个乐句的触键而不侵占任何时值,他的处理尊重了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风格,又在色彩上融入浪漫主义手法,十分独到。他对音色层次和对作品整体性的完美掌控,在乐团精湛的配合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当最后一个音符的回响淹没在如潮的掌声中,观众全部起立为李云迪喝彩,评委们也十分罕见地鼓起掌。以音乐的民族著称的波兰人被这个中国男孩征服了,由23位来自世界各地音乐权威组成的评委团被他的才华征服了。

凌晨1点,按惯例由评委会主席宣布比赛结果,而这个结果显然最无悬念,没等宣布第一名,获得大赛第三名的俄罗斯选手已经把李云迪高高举了起来,所有人都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为他们心目中企盼了15年的“肖邦”庆祝——李云迪以他精湛的演奏夺得第14届肖邦钢琴比赛金奖,成为开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一夜之间,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李云迪身上,少年一战成名。

亚津斯基说:“他长得太像肖邦了,更重要的是,他把肖邦的曲子诠释得如此完美,你简直找不到任何瑕疵!”­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