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
主页 > 钢琴 > 钢琴百科 >

那些我与我的祭日------钢琴

我的钢琴买于澳门回归的那一天,1999年12月20日。那一天似乎不冷也不热,什么什么琴行。店主弹一手漂亮的钢琴,当他陶醉的演奏幻想即兴曲时,我正蹲在一个又一个的大纸箱后面。记忆大概就是那么多了。

去年一时兴起,重新捡起钢琴,便找人来调音。买了那么多年,这是第二次调音,由于弹得少,音色的变化并不大。调音师仔细倾听音叉发出的标准音,轻轻旋动着螺钮。从他的口中得出,生产这架钢琴的厂家于前几年倒闭了。在进入新世纪后,逐渐走入衰颓。这架琴也算是遗留作品吧。买琴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钢琴老师的推荐,不是雅马哈什么的。若是一定用一种比喻来说明,那么便是停留在变声前夕的小男孩。总之,我是非常喜欢这种略微活泼且带有生涩的感觉,不是那般柔美婉约。但是是属于我的独特。

现在是钟情于吉他。首要原因便是喜欢的音乐风格有所变动,以及,好搬好拿。对于我这样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可以抱着它安然的蜷缩在房间的角落。偶尔会吹吹口琴,当然,也会弹弹钢琴。只是由于指甲的缘故,手指滚动在键盘上会有所阻碍。弹一弹克莱德曼,久石让什么的,心血来潮的时候会试一试小奏鸣曲,颇为简单,也算是一种合适的放松方式。

乐器学习这种东西,最初总是免不了由于父母的意愿。而我,是一个骨子里有着极强反抗意识的人。于是乎,与钢琴,或者更确切的说,学习钢琴,斗争了整整一个小学时光。每天一个小时的练习,无疑是我儿时最痛苦的事。父母曾今板着脸拿着毛线签“追打”我,我亦是充满怨恨的坐在皮凳上,用手指抓出一道又一道白色的印子。最恶毒的一次,在纸上用水彩笔画出一架钢琴,再用火柴烧掉,仿佛深仇大恨一般。当然,这必然的结局便是,六年级的时候,正要打算考八级,老师忽然去俄罗斯深造,便瞬时放弃,并大吁一口气。钢琴学习生涯就此完结。

上学期的所谓高雅艺术进校园,因为能拿到很好的票,便逃掉了晚自习前去观看。第一个民乐节目还看得恍恍惚惚,可到了第二个节目,当念到了钢琴伴奏者的名字,我忽然一激灵——那是我的老师。当她走出来时,时间似乎倒流了,因为她依然是那样美,那样的卷发,那样修长、骨节分明的手指。如果我的大脑是一个闹钟,那个时刻仿佛某一处的齿轮被卡住了,“咔嗒”一声脆响,坦露在表象,便是我睁大了的双眼和因惊讶而微微张开的嘴。结束时,我去找她。欣慰的是,她依然记得我。四年,似乎一只手就能数完的岁月。的的确确,现在回头,看这一切过得真的很快。各自经历种种,却最终又一次在偶然的一点汇合。生活总是那么奇妙。

反思反思钢琴,有时的的确确是后悔了,后悔那个时候不懂事,没能珍惜学习机会。不仅是因为学费很贵,那样大段抽出空当来练琴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不过也欣慰,画画学得较晚,并且是发紫自我,以至于现在还有幸存有一点功底。人总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有一句古话概括得好,“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才明白,得多听听长辈的话。但每个时代的人都不由自主会陷入轮回。我们可以称之为“发展的必然”。

父母从小希望把我培养成一个淑女,气质高雅,小家碧玉。四年级以前,我只听古典乐,可以听到前奏就准确的说出出自哪一位音乐家。而现在,连分清大小斯特劳斯都有些困难。很遗憾,他们曾经希望的那位弹着钢琴的公主,变成了一个听摇滚的痞子。是否可以说是物极必反呢?有时我总是会对我心生种种布满,或者是长相不端,或者是秉性不端。不过,若是问我与谁谁谁交换是否愿意,我的头一定会做水平类单摆运动。奇妙的世界,能让每个人之间都是那么的不同。再一次想起初一课本上,宗璞的那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是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外公过世于我五年级时的一个冬天,临近圣诞节。肺癌,晚期。我只记得,他住的医院里,有一个后花园。花园里的一种桃红色的花,种子像一粒粒小小的手榴弹。我用橡胶盒装了一盒又一盒。那里的厕所的走廊尽头,水管是一排,二楼很黑。还记得陪着外公在临近的一家发廊里剃掉头发。那把电动剃刀推得很慢,它推过的地方,就再也没有长出过新生的黑色的草地。后来便没有去过医院。那时的我,总是躲在门后仰视这个世界,许多的情感不是我能领悟到的。#p#分页标题#e#

直到后来明白一些道理,便忽然觉得痛心,错失了与这样一个亲人面对面畅谈的机会。我想,虽然身隔两代,外公却一定能十分理解我。他是一个豪放的人,结交甚广,心怀远大。崇尚佛学,拉得一手好二胡。他说,他希望,以后可以有一场家庭音乐会。他的二胡,姐姐的小提琴,我的钢琴。虽然听着似乎并不搭调。曾经,我把那样的姿态看作“仙风道骨”,现在却觉得,若合一契。

母亲希望我成为一个公务员。公务员是一个好职务,可以让一个女孩过得十分滋润得体。我说,我想成为……我只想,有一天,我的思想可以传播得很远很远。不知道是以什么作为媒介,艺术,文字,设计,种种。我希望,有一天,能让他人接受我的想法,更为宽远的。以此来作为我遗留在这世界上的一部分永存。我与外公一样,渴望精神上的认同。可惜呵,我暂且没有那番内涵,无法再面对面交谈,或许时间可以弥补我个人的缺憾。但每每想起这名老人,总是令我有痛失知己之感。不过对于迟来,人人都是束手无策。

外公有一张照片,叫做“塔里木河畔的畅想”。他站在照片中的黄金分割点位置,看向远方。齐腰高的芦苇丛随风摇摆,在惨白的天色下肃杀而舒畅。假期去了新疆,真正的站在了塔里木河畔。我也共同畅想着,不知想到了什么地方。

总之,思想就是那么随着飘到很远很远,旧事一同变得模糊。依稀之间流窜出一段回忆:母亲翻着以前收藏着的信件,有一封是写给生病时期的外公的。那名老人是他的知己,牛皮纸的封底上,漂亮的钢笔字写着一首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