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见证中国发展
钢琴技巧借鉴了古筝、古琴、琵琶的手法,将洋乐器完全溶解于东方古香古色的风格中。
《平湖秋月》原为吕文成所作同名广东音乐曲目。慢板主题:
钢琴曲充分施展出钢琴善于表现“水性”的特长,将湖光山色、水中秋月,绘声绘色地展示出来,使原来单线条的曲调极大地丰满起来。其中对水、光、影的刻画,会使我们想起欧洲印象派音乐来。但相似的仅仅是技法,音乐的情调,那是迥然相异。
汪立三的新作品及八十年代
随着“文革”结束,改编曲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渐趋完结。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也使西方从二十世纪初直到现代、当代的最新风格、技巧都被介绍进来。中国作曲家的钢琴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借鉴的对象。乐曲构思,也不再局限于改编既有的歌曲、器乐曲,于是,中国钢琴曲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新时期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多样化。题材体裁多样化,形式风格多样化,审美趣味多样化,技术技巧多样化。总之,过去有意无意地遵循的原则也好,框框也好,现在都可以自由取舍,甚至完全抛开。
在多样化当中,汪立三的几部钢琴曲,以其鲜明的特色而引人注目。
《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写于1979年,1982年正式发表。这是作曲家观赏日本当代画家东山魁夷画展,有感于画家那清高、冷峻的风格,选取四幅画而谱成的四乐章组曲:《冬花》、《森林的秋装》、《湖》和《涛声》。
异国风光,要求异国音调。整部组曲都可以听到这一日本风味的音调:
在《冬花》里,上面这个音调化解为叠置着的二、三个或三、四个同一调性或不同调性的线条,音乐的色彩晶莹璀璨的光芒,仿佛是在清寒料峭中,跃动着生命的力量。在《森林秋装》中,高音时断时续的曲调,低音与它的对答,中间的和声“斑点”,也都源自同一音调。《湖》,透明、深逐、静谧:
《涛声》,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章。东山魁夷的原画,只是海景,钢琴曲却赋于了更多的联想,表达了环绕我国古代鉴真大师多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这一带有传奇色彩的事件,及由此引起的的动人想象、浓烈的情感和哲理性的思绪。
鉴真是中国古代英雄,他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矢志不移的信念,乐曲用这个宽广、庄严的主题,概括他的形象(只列出单音曲调):
这个简炼、大度、中国传统风格的主题音调,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这个主题主导着《涛声》全曲。它有时挺立在险恶的风浪中;有时象是浮现在远方的航标;有时预告着胜利的彼岸;在结尾,化为壮丽的晨钟,表达人们的赞叹、敬佩。
构成中国主题背景的,是日本调式音调,有时象征旅程的艰难,有时表现为冲破险阻的气概。还有大海的形象也基于日本音调:
大海深不可测,威严地翻滚着波涛;海浪时高时低,听来惊心动魄。
《涛声》中还有个钟鼓之声的音调:
第一个和弦已经是中低音区的不协和和弦,第二个更是罕见的用法,是钢琴最低的五个白键的同时轰鸣!这个音调多次出现,音响本身就有震撼心脾的威力,既是钟鼓之声,也是壮伟的魄力。结尾最后一次出现时,与中国音调转化的“高音钟群”结合一道,形成绵绵不绝,简直可以“触得到”的音流,将我们久久留在远古的遐想之中而不能离去。
《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在中国钢琴曲之中具重要意义。它运用许多非传统的技法;它将日本音调引进中国作品中;它表现的不是单纯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情感,而是哲理性的境界。
关于这部作品,画家本人曾致函作曲家称:“你对我的作品理解之深,令我十分钦佩。”其实,曲意早已超过了画意。还有日本现代音乐协会委员长广漱董平,也对这首与日本有关的中国钢琴曲有评价:“杰作也,很思念。高作曲技法,实现新境地,我信是世界性名品,很是新也。”语句不够顺畅,但他的意思,我们完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