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
主页 > 钢琴 > 钢琴视频教程 >

35、钢基1(高师1)曲《魔笛》主题变奏曲 - 钢琴基础教程第一

钢基1(高师1)钢琴曲《魔笛》主题变奏曲教学视频在线看。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钢基一)钢琴教学视频专题。莫扎特

莫扎特《魔笛》主题变奏曲(乐曲解析)

根据著名的索尔专家Brian Jeffery研究指出:索尔是在1815年从巴黎移居到伦敦,而摸着特的歌剧《魔笛》虽然1791年就在维也纳首演,不过这部歌剧却迟至1819年5月才在伦敦演出,因此按照乐谱的发行日起计算(1821年3月1日由伦敦皇家爱乐协会出版),索尔的《魔笛变奏主题曲》应该是写于1820年左右、甚至可能更早。

《魔笛变奏主题曲》是索尔根据《魔笛》第二幕中的一首咏叹调《O Cara Armo-nia》写作而成的吉他独奏曲,写作的年代正值索尔的巅峰时期,所以乐曲无论在结构、技巧及内容的表现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看成是索尔成熟期中的代表作。20世纪,收到吉他大师赛格维亚不断在唱片和音乐会上演奏,逐渐成为现代吉他音乐中最重要、也是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全区分为序奏、主题、五段变奏和尾奏(Coda))等几个部分,且各个部分均有不同的细腻技巧及丰富的音乐性,详细地分析如下

序奏:宽阔的行板(Andante Largo)、4/4排子,有三个八小节的乐句构成。第一乐句是管弦乐般的序奏,由4小节的前乐句和4小节的后乐句相对呼应。第二乐句的八个小节,前乐句是含有三连音伴奏的旋律声部,后乐句则是以音节和半音阶交错而成的三声部旋律。第三乐句前半段以三度音的主旋律和泛音构织而成,此处节奏仍然是以三连音进行,而在后半段中间声部的经过音上下来回,合成停留在属和弦上,为进入主题预留了完美的伏笔。

主题:中庸的行板(Andante moderato)、2/4拍子,主题有16小节,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构成,所以可以将它视为二段式A(a,b)+B(a’,b’)的结构(事实上所有的变奏都同样为二段式)。在这个a—b—a’—b’的四个乐句中,恰巧吻合着文章写作中的“起、承、转、合”,不过在B段反复的地方(14小节)要注意,旋律是第一次以六度音进行,第二次则为三度音。

第一变奏:和声的惊醒基本上与第一主题一致,旋律的变化则是由上下倚音组成,轻快的32分音符宛如云雀飞翔,节奏上仍然是以8分音符位主要的基轴。

第二变奏:转入同名小调(e小调),这是古典时期变奏曲经常采用的一种惯例,索尔自然也不例外。A段旋律以e小调开始,巧妙地结束在G大调上(关系调),然后在B段结束时又回到e小调。在这一个变奏中和声的变化异常丰富,尤其精彩的就是上声部与低音声部的对话,带者一丝轻微的伤感,给人以深沉的情感激荡。

第三变奏:回到E大调。以下声部旋律和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为主,在着一个变奏的旋律与主题其实是同出一辄。

第四变奏:谱上注明了速度加快(P i u mosso),所以不难理解这是一个比较活泼轻快的变奏。在此旋律(16分音符的三连音)与伴奏的和弦(32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相当具有趣味性。

第五变奏:谱上同样也注明了P i u mosso,基本上这一个变奏的旋律是隐藏穿插在三连音所组成的快速分解和弦中,中止处连续的低音,使音乐毫无间隙地导入了高潮的尾奏。

尾奏: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构成,这16小节的音型基本上仍是以三连音位主,而且旋律一直缠绕在下属调上,到了第29小节处,突如其来的出现如号角一般的动机,似乎这才真正呈现出乐曲的高潮并预告着乐曲的结束,而音乐在此也回到主调上,同时以类似的交响区般灿烂的结束。#p#分页标题#e#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