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有这样的一段故事,贾宝玉发现林黛玉在翻阅古琴谱,便说:“妹妹在看天书了?”这天书,就是古琴的减字谱。
的确,琴的曲谱,相对于其他乐谱来说,是非常独特的。它不像西方的五线谱、简谱,以记录节奏、旋律为主。和中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工尺谱,也有很大的不同。古琴的减字谱,其实是记录演奏指法为主的手法谱,对演奏指法和音高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对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则没有具体的规定,因而给演奏者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在减字谱出现之前的文字谱,是用详尽的语言文字形式来记录一首琴曲每一个音的弦数和徵位。减字谱继承了文字谱的思维轨迹,将文字谱所记述的内容,归纳为弦数、徵位、左右指法几个主要部分,并由四个部位组合成一个方块字。比如像“?”这样一个减字谱符号,可分为左上角、右上角、中部、旁部四个部位。左上角标记的是左手指名,“大”表示是左手用大指,“夕”表示用无名指。右上角记左手按弹的徽位。如“七”是表示七徽。中部是右手拨弹的弦位,“五”表示右手弹五弦。旁部记右手指法,“勹”为勾的减笔形式,即用中指向内弹弦。因此前述这样一个方块字的意思就是“左手大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五弦”。
古琴另外有一个特殊的演奏技法,即左手按弦待右手出声之后,再向左或向右走动,改变旋律的音高,这种技法称“走手音”,用减字小体字附记于方块字的右下方,称为“续部”。如“?上七六再上七下七九”,译成五线谱则为(正调): 谱例3—1:
(详见原谱)
古琴的演奏指法是十分丰富的,在古代琴谱中,为了更形象地描绘古琴的某个指法,古人常将某种指法符号与自然界的一些动作相比拟。比如右手大指弹弦的动作用“鸣鹤将翔势”来表示,右手食指弹弦的动作用“鹤鸣在阴势”来表示,右手食、中名指的索铃用“振索鸣铃势”来表示,右手食、中指的“全扶”、“半扶”指法,用“风送轻云势”来表示,等等。
因此,历代的琴谱通过减字谱形式,忠实地记录了古代音乐作品,通过弦位指法准确地反映了音高变化,甚至连一些细微的装饰音也得以记录下来。如细吟、急猱、双撞、唤等。散、泛、按的音色变化也都如实地一一记载下来。至于节奏变化,虽然不够精密,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有经验的琴家经过反复揣摩,进行再创造,再现古代琴曲。
另外,在琴谱中还有很多文字说明。许多琴曲都有解题,有的还有分段标题,有的谱中还有旁注或后记。这些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琴曲产生时代、传谱渊源、乐曲内容等等。
古琴的减字谱经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至今,已逾千年。它在记录弹奏音位、手法方面非常详尽,但有关节奏节拍的记录很少,由于定弦不同等因素影响,其音高也不容易直接视唱出来。这是由于减字谱的主要功能是“记指”造成的,要完整准确地记录传授乐曲,还需要师徒之间口耳相承的旋律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