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曲的开始,有一段自由节拍,速度徐缓的散板,琴家称为“散起”。它的曲调性不一定明显,主要是运用主音、属音把调性确定下来。本曲中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音型在这里片段地出现,为听众作好欣赏全曲的准备。它的长短决定于全曲的规模和表现需要,形成全曲有机构成的一部分。
经过充分酝酿准备之后,开始展示乐曲的主要音调。这时节拍已经纳入常规,曲调性也大大加强,琴家称为“入调”。一些形象鲜明、悦耳动听的主题音调在这一部分依次出现,经过重复、对比、变化、发展后,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开音域和加强音色对比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些加强曲调力度的双音,也常常用在这些地方。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构成琴曲的主要部分。
高潮之后,情绪逐步平稳下来,进入琴曲的“入慢”。这时往往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把乐曲引进一个新的境界。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琴曲中,有时还插入带有结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现前面的主题,或变形地重现前面的材料,称为“复起”,使得乐曲有一波三折、欲罢不能的情趣。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最后用泛音奏出轻盈徐缓的乐句,把全曲结束在主音上,造成余音袅袅的效果。许多琴曲的“尾声”就是这样构成的。
象这种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只能大体上概括一般琴曲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远古的琴曲,从其他音乐体裁移植过来的琴曲,以及专为伴奏歌唱的琴曲等等,它们又有自己特殊的曲式,不是上述情况所能包括得了的。所有这些形式,都是根据民族传统心理习惯,积累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智慧,经历了千百年来的时间考验,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