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百科 >

广陵琴家刘少椿与今虞琴社的交游

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初海内最有影响的民间古琴社团——今虞琴社,具有不分地域,摈除门派区隔的特点。今虞琴社的活动除去苏州上海等近地虞山派琴人积极参与以外,无论就地缘、琴缘当推与虞山琴派渊源甚深的广陵派琴家,他们在今虞琴社的各种活动中也积极唱和,其中,广陵派琴家刘少椿与今虞琴社关系尤为密切。本文钩沉文献资料,大致勾勒了广陵派琴家刘少椿与今虞琴社琴人的交游。相信这在古琴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学术意义。

1936年,江南琴人假苏州周冠九先生的私宅觉梦庐为社址,正式成立“今虞琴社”。成员共28人。活动地点主要在苏州,参加者30余人,除本地琴家外,还有广陵琴家、浙派琴家。后来因为很多琴人在上海供职,当年底设分社于上海。建社一年期间,主要的活动除了每月雅集,交流琴艺之外,就是遍访海内琴人,编印了《今虞琴刊》。
今虞琴社建社的旨趣在社启中表达得很清楚:今虞琴社社启:今虞琴社既结,经始结者二十有八人。谨竭所怀,以告海内诸大雅,繄维古乐久湮,元音不复,朝堂之上,胡卤杂陈,阛阓之间,淫哇竞响。绝和平志义之思,增放滥邪僻之感。幽贞之士,去之若浼。谋“来日中华民族之音乐,保有黄炎遗胄之成分”。出于逆境中重振古音大雅、复兴琴乐的愿望,作为当时海内最知名民间琴社之一的今虞琴社,其最显著特点是遍邀古琴同好者,没有地域与门派之限制。当然实际上由于受空间限制,参与琴社日常活动的大都为苏州上海两地的琴人。琴社没有门派的分隔意识。古琴虽然派别纷呈,但是今虞琴社结社之初就强调没有门派之见和高下较量之虞。琴社最普通的活动方式是雅集,以及与外地琴社如青溪琴社(南京)、广陵琴社(扬州)、梅庵琴社(南通)等联谊。所以今虞琴社从创始开始,就不仅限本埠(苏州)琴人,而是遍邀各地同好,所以今虞琴社“又得外埠诸琴友之乐于加入。”首次雅集本埠外埠参与琴人共24人。
而外外埠琴人中,江苏扬州广陵琴人无疑是最有分量的。据1937年付梓的《今虞琴刊》琴人访谈录中记载,凡在册登录的琴人(包括已故者)共212人,琴人分布地区依次为:上海25人,苏州 22人、扬州 18人。
广陵琴派与今虞琴社有天然的亲缘关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虞山、广陵地缘相近。同属经济相对富庶的江苏。今虞琴社的创建人之一张子谦先生就是广陵派孙绍陶的传人。另外,无论就审美风格、琴派起源,广陵琴派也和重要的虞山琴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广陵琴派创始者为江苏扬州琴家徐常遇。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就是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后人谓之“指法探微浅奥,积古人之未尽”,与早半个世纪形成的著名琴派“虞山派”的 “轻、微、淡、远” 琴风相近而有所发展,其子徐祺继承家学,辑《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广陵派在风格上吸取了虞山派恬淡清雅的情味,并在此基础上又开蹊经,形成了恬逸洒脱的独特风格。民国元年,广陵琴人孙绍陶、胡滋甫先生共结广陵琴社。孙氏传人张子谦是今虞琴社的创始人之一。今虞琴社是追慕虞山琴社的风范创立的。这一点在《今虞琴刊》上说得明白:“其时严天池先生崛起虞山,复以清微澹远为主,一归于古乐之中正平和……本社社友,居异其地,操缦各有师承,指法节奏,不必尽趋一致,然声气之求,如响斯应。因师天池先生之意,结为斯社,且以通讯处现设苏州,地近虞山,遂即以今虞名之,思以互勉。”从其今虞琴社社名就得知,他们崇尚明代严天池创立的虞山琴派轻微淡远的审美风格,基于两派共同的审美追求和人员的相互交叉渗透,广陵琴社与虞山琴社密切的横向联系具有必然性。

上章强调,作为二十世纪初海内最有影响的民间古琴社团——今虞琴社,具有不分地域,摈除门派区隔的特点。今虞琴社的活动除去苏州上海等近地虞山派琴人积极参与以外,无论就地缘、琴缘当推与虞山琴派渊源甚深的广陵派琴家,他们在今虞琴社的各种活动中也积极唱和,其中,广陵派琴家刘少椿与今虞琴社关系尤为密切。本文钩沉文献资料,大致勾勒了广陵派琴家刘少椿与今虞琴社琴人的交游。相信这在古琴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学术意义。#p#分页标题#e#
刘绍先生,字少椿(1901—1971)。广陵琴家孙绍陶的弟子。广陵琴派的第十代传人,也是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刘少椿对广陵琴派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广陵琴派审美韵味。同时他还为广陵琴派培育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使古老的广陵琴学焕发出美好的青春活力。
刘氏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陵堡的一个盐商家庭。十五岁时随其父至江西南昌做食盐生意,其时经常来往于江西南昌和江苏扬州两地。1915年,刘家定居扬州,开“裕隆全”盐号谋生。1928年,刘少椿拜广陵琴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为师学习古琴,开始了他的古琴艺术生涯。后来,他又邀请孙绍陶到自己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为自己的儿女补习古文,自己则继续从师学琴,为时约三年之久。除认真钻研古琴艺术外,刘少椿还爱好昆曲,其他如书法﹑绘画﹑竹雕﹑武术等等,他无不潜心钻研。拳友刘襄谷,画友吴笠仙﹑金建吾,曲(昆曲)友潘啸岩﹑徐仲山﹑江石溪﹑吴白匋,琴友张子谦﹑高治平﹑史荫美﹑翟筱坡﹑胡斗东等都与他交往甚密。
刘少椿与今虞琴社的渊源始于今虞琴社初创之时。1936年6月底,刘少椿赴苏州参加今虞琴社第五次月集,献奏《樵歌》一曲,赢得在场琴界同行的一片赞叹之声,也让今虞琴社的创建人之一、古琴活动家查阜西先生终身难忘,从此,“刘樵歌”的美誉就响彻了大江南北。
少椿先生与今虞琴社的交游从此绵延。由于上海社友较多,赴苏州活动不便,今虞琴社在第九次月集时,商定十二月在上海设立分社。少椿先生应同门张子谦先生邀请,于1955年6月由扬州赴上海参加今虞琴社星期日对内观摩演奏会。在上海盘桓期内,少椿先生与张子谦、吴景略等今虞琴社的琴友讨论古琴发展,交流琴技。对数年后两人重逢时的言谈,张子谦在其《操缦琐记》中这样写到:
“六月十日 少椿寓宝森家,晚往访。十余年不见,欢然道故,谈别后情形,都无是处。彼此均头童齿豁。回忆前尘,怅然久之。至弹数曲,少椿谓我之指法已有变更。余初不自觉,细思,言颇中肯。近十年来,余弹各家曲调,无形中不无受其影响,亦势所必然也。听弹《樵歌》、《龙翔操》与余稍有出入,可作一证明。”
“六月十四 晚访少椿,景略已先到……弹樵歌梅花墨子等曲。”
“六月二十三 午后访少椿,遇景略。共研究樵歌并与景略琴瑟合奏平沙两次。”
“六月二十七 傍晚冒雨往宝森家访少椿,弹樵歌数遍。”
“七月十四 午后抽空往访(少椿),闲谈,互弹数曲。”
少椿先生不仅仅到上海参加今虞琴社的活动,还与今虞琴社的琴友在南京会晤同行。据张子谦先生的日记记载:
“1958年六月七日 昨抵宁晨访少椿。”
“六月八日 偕少椿访友夏一峰、赵云青。听一峰弹静观吟。”
“六月九日 偕少椿访王生香。”
“九月十日 偕少椿访秦铁梅,见二琴。”
从资料上看,少椿先生与今虞琴社琴人交往的内容不仅仅交流古琴信德,更与今虞琴社琴友一起为走访名琴,探访当时为数不多的民间琴人。少椿先生不仅积极参加今虞琴社的雅集,也非常重视复兴古琴艺术的社会事务。1956年,刘少椿欣然应邀去南京为查阜西先生等组织的全国琴人采访录制广陵琴派名曲。后由张正吟先生策划,留在南京,在南京乐社为青少年传授古琴,每月付以微薄酬金,聊以补贴生活。1958年,经南京艺术学院民乐教授甘涛先生介绍,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时有梅曰强﹑林友仁﹑张正吟﹑邓文权﹑龚一﹑李长白﹑施世珍﹑王刚强﹑周静梅和刘少椿最喜爱的小女儿刘薇等人得其传授。1963年,刘少椿返回扬州,同时受聘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71年10月在扬州逝世,享年70岁。
古琴艺术历经繁荣、衰败、发展,其轨迹证明,只有通过全部爱琴人、弹琴人、懂琴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走向未来。在今虞琴社创社70周年庆之际,在我们为古琴逢到盛世而拍额称庆之际,我们古琴界更应该回顾过去,更应该理解前辈为古琴奔走的筚路蓝缕的艰难与意义。#p#分页标题#e#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