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源自春秋时期伯牙、子期的友谊的故事,这一故事虽年代久远,但人们常借用它慨叹知音难逢和对好友的怀念。《高山》、《流水》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早期无辞琴曲的代表性曲目。
现存最早的琴谱见于明初的《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说:“《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参照其他记载,这一说法是可信的。如:唐人刘禹锡、白行简味琴诗中就有了《流水曲》、《流水引》的提法。宋代《琴曲谱录》也有了《流水操》,可见它的渊源甚早,是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的。唐前此曲虽缺少明确记载,但从唐诗中对《三峡流泉》的描写来看,其内容很符合现存《流水》的音乐表现,如果它是《流水》的前身,那就可以上溯到传奏此曲的阮咸,也就是魏晋以前就有了此曲。总之,《流水》是一首历史悠久的著名琴曲,值得重视。
现存明、清谱集中刊载《高山》一曲的多达四十三种谱本,比《流水》还要多十多种。自从张孔山对《流水》一曲加工以后,情况又起了变化,正如《沙堰琴编》中所说:“《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琴家每以不得其传为恨,或有自云其先人曾亲受学孔山者,自藏钞本宝而秘之。”情况确是这样,张孔山之后,刊刻、传钞此曲者多达十来种,都说是得自张孔山,但曲谱颇有出入,可能是张孔山在加工此曲中不同阶段的产物。据说张孔山是根据《德音堂琴谱》中同名琴曲,加工而成。加工后的《流水》增加了许多滚、拂、绰、注的手法,借以增强对水势的描写。为此,人们称之为《大流水》或《七十二滚拂流水》,成为近代最流行的曲目。
张孔山加工后的《流水》,保留了原曲中二、三两段泛音曲调,加强了四、五两段按音曲调,增加了六、七两段对水势的描写,最后变化再现了四、五两段的曲调。现分段介绍如下。
第一段为散起,曲调虽还不很明显,却蕴育着全曲的主题,有力的散音和急促的上滑音中,隐约地预示了主题音调。象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一旦时机到来,就要奔腾呼啸起来。
第二、三两段,重复奏出活泼而富有生机的泛音曲调,象是山涧的小溪,冲开了顽石的阻拦,源源不断地奔流而出,唱起了对未来的赞歌。其第二段的曲调是:
(五线谱)
第四、五两段,运用婉转而流畅的按音曲调,描写涓涓细流汇集为滚滚洪流的过程。主调经过发展和变化,在尾部以连续下行的摸进加以延伸,形成顺流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如第五段:
(五线谱)
第六、七两段用连绵不断的滚拂手法,和声势汹涌的低音滑奏,来描写滔滔不绝的流水,象是急流撞击险滩暗礁。用大绰的手法奏出的不协和音,更增添了紧张气氛。首、尾简洁有力的曲调,则揭示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性格。#p#分页标题#e#
第八、九两段变化出现了五、六两段的按音主题。经过惊涛骇浪的考验,流水具备了更加从容不迫、稳健而自信的气质,浩浩荡荡奔流入海。尾声几点泛音,使人联想起小溪的歌唱。
关于上述内容表现,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有一段描绘,刊载于《琴学丛书》中,可以参考。他说:“起手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全曲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以摹拟性的描写为辅。通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的流水,塑造为具有生命力的、人格化的感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