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教程 >

杨芬《步入古琴之门的第一课:心的交流》

  从我们第一次接触古琴开始,就希望能“从心契入”。因为学琴的目的不在实用,也不纯为美学的享受,而是藉以练心。习琴是一个逐步地与自我以及和琴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时时觉照自我是否回归本心,一切归根是在心性上做功夫。最后又化作无为之为,无艺之艺。如此平平淡淡信手抚弹,自然能给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一个清静的心灵空间。

  如何在心性上做功夫呢?当然这必须由每个人去亲身体证,难以完全用语言来传达。这里我们也仅能把我们点滴的心路历程之收获分享给大家,企望能够对此有所帮助。

  1、摒除对错好坏的分别与执著

  在教琴中,有的学生会反复地问老师:“这样弹对不对?这个指法是不是这样?”当他频繁地这样发问时,表明他仅仅是在硬性地模仿某种外在动作,依赖于一个外在评价标准,从而使自己的心念执著于是非评判,无形中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使弹琴状态紧张。其实当学生在掌握指法基本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就需要自我内部的调适,静下心来去感觉动作是否舒适,细微地体会肢体的气脉是否通畅。不是以一个外在绝对标准化的对错模式来束缚自己,而是以内在自我身体动作舒适感为底线来调整。因此,习琴不应该是向外的追寻而离自己越来越远,不因外在的好坏评价而喜忧不定,而只是以一种轻松游戏的心态来享受内在的交流过程,这才是一种自足的体验。

  2、摒除“琴人对立”的分别达到“琴人一体”的交流

  初习琴,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将琴作为一个对象化的“乐器之物”,而“我”作为主体来操作,努力地去学习、去弹奏它。但这种状态易将我们导入琴与人二者分离的潜意识中,渐渐内化为做作、刻意、有所为的弹琴之心。反之,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以“和琴做朋友”的心态步入,就会逐步实现琴人一体的交流与融合。琴作为一位陌生的朋友,我们需要逐步地与之交流来了解它的秉性、特征等。那么首要的原则就是“真诚”——真诚地弹奏每一声,真诚地聆听它的回应。尤其每次弹琴最开始并不是草草而起,而是从手上先松活做准备(比如预先搓手热手等),心上安定下来(比如通过深呼吸等),这样从开始第一声就给自己一个好的心境。如此真诚细腻地对待琴音,它也会给我们好的音色,进入良性的循环。古人有“焚香沐浴方可鼓琴”之说,这也是藉形式上的仪轨来为心境做准备。随着我们琴艺的提升,对我们的朋友越来越了解而与之融为一体,抚琴便只是自然地与之交流,无为弹之,琴人合一。

  3、摒除“人我分别”达到“自我觉照”

  我们时常会有自己弹琴更自如而有人听琴却紧张的不同状态。因为我们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外在的环境和对象——有听众或无听众;同时也预设了外在的目的——为了表演或为了练习。由此弹琴的状态就会随着所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我们尝试将这些心念掉转——摒除人我分别,不是给别人弹琴,也不执著于给自己弹琴,只是自然在弹、恰好在弹而已。古人以“琴者禁”道出琴乃修身养性、非表演化的乐器。究根而言,“禁”乃自禁其心,不在表象上的有无听众,而在操琴者心念上有无“表演之心”,有无“目的之心”。若能放下实用之心、为什么弹琴之心,放下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机巧之为,便是从有为到无为,而且时时如一。

  具体而言,如何能从有为到无为呢?首先我们需要回归自我,真诚地对待自我、与自我交流。从身体上,我们随着自然的呼吸去觉知肢体各部位的放松程度,乃至指间各关节逐步的松活。在心性上,我们渐渐地从散乱到凝定。让眼睛觉照动作,耳朵觉照声音,意识觉照心念。此时作为操琴者的自我,便不是茫然地作机械的手指运动,或飘然地沉醉在音乐感觉之中,而是在操琴的同时仍然能有一种清明的旁观者角度来观照整个过程,这就是“观音”,也就是时时觉照。如此躁动的妄念慢慢地安歇下来,我们便能清静地安住于每一个音,每一个当下。自我神明的凝聚与专注,使我们的觉照愈加清明,念念自见,从而细腻地体味每一个音的丰富意味,展开“一即一切”的世界。尤其习琴之初常常取音不多,若能在心性上做功夫,即可在至简之音中体味希音之意趣。

  4、从“时时觉照”达到“自然圆融”

  在我们“观音”的过程中还要小心避免陷入观照的执著。比如着意于身体的感觉,或着意于声音的点,抑或反被心念的觉照所牵累。诸如此类都因偏向了具体的细节而失去整体的平衡。实际上,当心性历经了长期的修炼后,便也不需要再刻意地提着觉照在,而是自然而然地了了分明,同时心念上又能寂然不动。抚琴弄操只是随其心而应其手,乃至实无心可得,实无手可应,自然而弹,自性流露而已。如徐氏在《溪山琴况》所云“心手自知”、“莫知其然而然矣”。也恰似莲池大师之诗云:“道人鼓琴不会按,平淡平淡复平淡。平平淡淡信手弹,自觉心头脱羁绊。”

  当然藉琴以练心,这是一个日久弥长的心性历练之途。我们也正在这样的旅途中。另一方面,心性的悟入其实又是一种完整的体验,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地割裂为渐次修习的次第。因此上面的文字描述传达的仅仅是我们点滴的经验,仅仅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手段,让我们一起更好地契入每个人的本心之性。重要的是从第一天和琴作朋友开始,我们就能时时回照本心,不论弹之音多或少,身心当下就能受用。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