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晓莲
张子谦先生出生于1899年的清代,于1991年去世,终年九十一岁零三个月。他经历了清代、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三个时期,称之为世纪琴人,实不为过。他是上个世纪我国重要的古琴家和古琴教育家。
从这份我们精心制作的“张子谦翁活动年表”中我们看到,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度过的,他的艺术生命和艺术活动都与上海的古琴生活和古琴发展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文革后期这二十年,他在耄耋之年,焕发出了年青人的勇气和智慧,为上海今天古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今天在座的长辈、老师、琴友和同行,都是当年追随张先生,支持张先生的艺术活动,以及亲历和见证那段历史的人,虽然现在我们都步入了老年人、中年人的行列,但是回想起那段历史,回忆张先生的品格和艺术精神,总能使我在任何时候都心潮澎湃,化作我工作中的动力。张先生虽然离开我们18年了,但是在这本纪念册页中18位友人的真挚的短篇回忆中,已足以为我们勾画出这位老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我以为这就是一种“琴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精神体现在张先生的身上,古琴音乐文化除了乐谱中的音乐,传承下来的艺术外,从张先生的身上就凝聚了一种古琴的道德品质,这是一种琴道精神。在今天道德缺失、重利轻义的社会中,这种精神和品质更珍贵更值得我们去赞扬和弘扬。
二十世纪初张子谦先生作为一位外乡人来到上海,为上海的古琴音乐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
1、于1936年3月1日,以查阜西、张子谦、彭祉卿先生为主要发起者,为“来日中华民族之音乐,保有黄炎遗胄之成分”,创立了今虞琴社。负责出版了《今虞琴刊》这是一部全面记载琴社活动、琴学理论、琴人介绍、藏琴状况的琴史文献著作。
2、2007中华书局出版了他所撰写的共十册、记录1938年至文革1966年的二十多万字的日记《操缦琐记》,为近现代琴史留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3、1956年他进入上海民族乐团成为我国第一位职业古琴演奏家。他的音乐会演出、全国巡演、电台录音广播等活动为古琴音乐进入上海专业音乐领域开先河,对老百姓的古琴认知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4、六十年代受聘上海音乐学院古琴客教。1983年受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为古琴的传承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传授的学生后来都成为国家的知名古琴家,成为为古琴音乐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如: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著名古琴家龚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作曲家、古琴家成公亮;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戴晓莲,等等。
5、文革之后的二十年,上海的古琴文化在他的领导下进入了新的领域,一。整合、团结社会各种力量,大力弘扬推广古琴音乐。二。提倡古琴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演奏形式的多样性。三。大力提倡发展琴歌音乐,鼓励和辅导歌唱家,推出琴歌的演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