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筝在伴奏《榆林小曲》乐队中起着把握节奏、增润色彩的作用。解放后榆林古筝曾去西安、北京的舞台上演出独奏。过去对《榆林小曲》的说法不一,现就我们实地考查情况,写成文章,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有关榆林古筝的源流传说
榆林古城是我国古时北方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中华名胜古迹)一书称榆林是:“北瞰河套,南弊延绥。”古城东倚鸵峰西临榆溪,南带泥沟河,北镇红石峡,面山带水,虎踞塞北。地势险阻,攻守咸宜。自明代中叶建城以来,到今已经五百多年历史了。其东襟大同,西卫甘陇,北临燕塞,南控乌延。屏蔽全陕,不愧为秦关锁钥,五路之襟喉,九边之雄镇,这里自古夙为要塞,有延榆绥镇总兵驻守。
鸟瞰榆阳,则见城之西北两面为毛乌素旱漠所困,黄沙垠垠,极目无余。东南两方则为黄土高原,丘陵起伏直达关中,远在明朝初年修建长城以前,现在的榆林城这个地方,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居民点,叫榆林庄,这个小村庄的形成,和现在叫做普惠泉的一股水从驼山的半山腰涌出有关,水质好、流量大,可饮又可浇地,于是泉水周围便聚起了许多人家,因庄周围多榆树,便起名为榆林庄。公元一四三七年前后,明朝的统治者在陕北长城一线兴建城堡,榆林庄扩建为榆林堡,明朝各代,均选良将,驻重兵以防御外族侵袭,到榆林来做管的,也有些是管场上失意受贬的各省权贵,其中有来自南方江浙、湖广一带的(榆林民间有一种传说,朝廷为了防止地方势力集聚,采取“南管北座”、“北管南座”)。因此,在文化艺术上起着南北交流的作用。
史料中反映,康熙九年间,从江南来了一位叫谭吉?的(字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和民间老艺人口头传说出入不大。谭使君(有称谭正合)是南方富豪人家出身,当年为了平定边民起反来榆。
“谭使君不仅对榆林的边地之形胜与风俗非常熟悉,”且对“人物艺文也重长子之选录。”对当地的“兵食水利马政军器人物宜有志此。”谭使君如上所记。另据老艺人们口头传说:“谭使君在南方时对民间小曲十分喜爱,来榆林做管时领了家眷使女,并将南方自己喜爱的一班子歌手、乐手以及丝弦(乐器)等带来,这些艺人编在三六营里,作为艺兵,至此,“韵音飞畅,殊有风情”、“夜半曲声唱满城”,镇守榆林城堡的三千六工农子弟兵(也称三千六营头)每人发一件背心,三个月一换班,每次八百,值事时白天各自作工务农,晚上集合点名守城堡,在知府轮班值守的兵勇,听熟了小曲,轮休期间、工余之后(一般在晚上鸡叫前后),先用仿照自制的乐器在一齐“红火”,不敢在同知府里耍唱(演奏演唱)。有那么一天,谭使君从南方家乡带来的弹三弦的艺兵病故,这些天,谭使君心里很不好受,一班人马,缺了一个弹三弦的,对于偏爱小曲的谭使君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同知府管事的知道此事,给谭使君禀报:“当地人在咱府里看门的人中,有一个会弹三弦。
”谭使君惊闻发问:“怎会的?”管事禀告,此人常听您们耍小曲子,随着唱会了一些曲子,自己做了一把三弦,常在门房里随着唱声和丝弦轻轻地弹三弦。谭使君明白了。
“这样,快把此人给我找来。”经合乐试奏很好,至此,谭使君允许当地的镇守兵学唱学奏古筝、洋琴、琵琶、三弦等。如此,小曲演唱以及它的乐器和演奏技法就在榆林城内广泛地传唱开来。有人家做生辰满月,办亲缘喜事,做寿、娶媳妇、成儿嫁女请小曲艺人闹“红头”。古时每年古历六月十五、九月十五给仙宫在大仙楼上庆寿唱小曲子。艺人们均以手工业为生,工余结成“自乐班”、“公子玩”以“解心焦”,古时女子是不出头露面唱小曲的,但她们听得懂并爱听。家门自己的儿女总会唱几首小曲,演古筝、洋琴、琵琶、三弦。榆林古筝也就由榆林城内艺人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了。#p#分页标题#e#
谭使年左右至1834多年间,史料无详记。现只能据老艺人朱学义、白保金、胡杰、李醒华、罗新民回忆的情况以及听老前辈艺人传说的情况记述如下。
年谭吉?以及他的乐手把抓筝技艺逐渐传下来,直至1834岁高龄的朱学义老先生回忆,他13岁学弹筝,20年左右,踞今已有150年至1894至100年至1912年至81年后出生的吴天华,早年学弹筝和谢天使交往,他们同住常官下巷,吴天华现物资局会计。罗新民(邮电局工会副主席)和王子英、叶子丰学弹筝,踞今60年和1960
西安秦筝学会榆林秦筝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