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筝史概述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远在春秋末期,即公元前551——479年已见存在,迄今约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据记载,筝为“五弦筑身”(筑五弦,身部近似四棱棒状)构造简陋,艺术朴素,正处于雏形时期。

筝在秦国(今陕西省一带)早已广泛流传,为了广大群众所喜爱。他们每逢节日酒会,常以弹筝鼓缶(缶是秦国流行的一种瓦制乐器)成为当地一种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于民间。故秦皇朝大臣李斯,称弹筝为“真秦之声”,后人也有“秦筝”、“秦声”之称。

筝在汉朝,已为宫廷所采用。如专为宫廷用乐服务的音乐机构——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民歌俗乐中,有平、清、瑟、楚四调,谐有筝在其中应用。其实宫廷用筝史,并非自汉朝,在秦宫廷中也曾被应用一时,以后秦始皇为了某种需要,遂置筝、缶秦国民间乐器不用,代以“韶虞武象”等异国之乐。

汉时,筝也是用于婚丧喜事,如人们丧事所用的挽歌,也常用筝瑟等乐器伴奏;汉武帝嫁宗女乌孙,就是用筝筑等乐器在途中马上弹奏。在一些东汉文人作品中,也往往赞扬筝的演奏,如古辞《善哉行》有“以何忘忧,弹筝酒歌”之句;张衡《南都赋》有“弹筝吹笙,更为新声”之句;更有候瑾《筝赋》说:“享祀祖宗,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尽管这些褒词,难免有溢美之处,但离事实也不会太远,因为当时的筝,已非当年“五弦筑身”那样简陋了,而已变形如瑟,具有一定表现能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

至于形如瑟之筝的改革者,《风俗通》以存疑的口吻说:“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其后,蒙恬造筝或改筝之说,历代史家,争论不休,但均未能说出依据,如晋傅玄《筝赋》说:“斯乃仁智之器也,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隋书·音乐志》说:“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说:“筝者,蒙恬所造。”《旧唐书·乐志》说:“筝本秦声,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等等,其实五弦筝在蒙恬几百年前已见存在,若说蒙恬创筝。纯属无稽之谈。至于蒙恬改筝之说,也仅是东汉应邵《风俗通》以存疑口吻提供的,争论也无多大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筝,已与琴瑟一样,有义可言了,如魏阮元瑜《筝赋》说:“身长六尺,应律数也,弦有十二,四时度也,柱高三寸,三才具也。”又晋傅玄《筝赋》说:“今观其器,上园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存,鼓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期乃仁智之器也。”筝的构造,已合天理有法,“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的封建正统观念相吻合,是一件天经地义之乐器了,故在上层阶级普遍应用。如魏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对筝非常爱好,尤其是曹丕,他还能自弹自唱。有的官吏外出,也常驻随带歌伎及筝琵琶等乐器,以随时作乐消遣。有的官吏,则在家中备有私人弹筝乐工,以可随时听任使唤。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这优美的筝声,施脱身之计。如三国时,军阀混战,吕布投奔袁绍,绍疑虑不用。吕布觉察,求还洛阳。袁绍以护送为名,派士兵三十,企图谋害吕布。吕洞察其谋,欲以弹筝行“金蝉脱壳”之计。入夜,吕使人弹筝于帐中,悠扬筝声,响彻夜空,使士兵们沉醉于这美妙音乐之中,吕乘机脱身而去。而这些士兵,还在专心听筝。当动手欲杀吕布时,才发觉人已远去。这则史实,提供了当时的弹筝艺术,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件民族乐器。#p#分页标题#e#

一些文人墨客,也竞相争优,写下了很多筝诗与筝赋,他们对筝之评价,有过之而不及,如陈氏《筝赋》说筝是“括八音之精要,超众器之表式。”阮元瑜《筝赋》说筝是“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等,不遑一一例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弹筝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制筝材料有了突破,对弹筝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要。魏时已用梓木制筝(梓木系落叶乔木,木质极佳)到了梁朝,约公元512年,出现了桐木筝,在音质上,桐木筝当比梓木筝优美动听,故桐木制筝,世代相传,乃至近代,历时一千余年,也未见改变。当时一些特权阶层,以筝确很欣赏,连皇帝也赞不绝口,台梁简文帝《筝赋》夸张地说:“听呜筝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促使客游恋国,壮士冲冠。”

魏晋时期的筝,十二弦,长为今1.4511公尺,在造型方面已转成熟,使这件乐器渐致完美。

唐开元(公元713-733年)间,唐玄宗对制礼作乐一事,搞得非常隆重,因为他是个懂音乐的皇帝,对音乐人材的培养非常重视。唐玄宗挑选宫女数百,称“皇帝梨园弟子”,要她们学琵琶、三弦、箜篌、筝,成绩优良者,被誉为“刍弹家”。弹筝乐工和其他乐工一样,历来地位卑微,然在这个时期,却一反前人之常,其地位空前提高。唐玄宗对这些弹筝乐工和其他乐工,冠以“皇帝梨园弟子”、“刍弹家”之名,固然是为了某种需要,但对弹筝艺术的发展与人材的培养,必然起到积极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唐时的筝,种类繁多。有的已失传,其形制已无从考稽,如卧筝、刍筝、弹筝;有的虽名为筝,但已不属筝类,如轧筝、鼍首筝;有的应用一时,则未见流传,如云和筝;然则十三弦筝,在唐盛极一时,不仅宫廷中采用,在民间一般也多用十三弦筝,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件常用乐器了。而十二弦筝,仅保留在清乐里,然当时清乐已残缺不全,宫廷甚不重视、几乎处于淘汰状态,十二弦与十三弦,虽一弦民间用筝,各地不同。北方多用十三弦筝,南方多用十五弦筝,尚有刚健明朗的铜丝筝(也称跳琴)出现在个别地区,均无华丽装饰,规格也不统一,其演奏方法,北筝右弹左按,双手并重,南筝则以右手清弹为主。当时指法,名目繁多,如摇、牵、提、拢等几十种,多与瑟的指法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民族遗产,为今后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必然会在一定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化结果。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