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旧金山古筝乐团一九八八年度音乐会
斯坦福大学胡费研究员:谢幼田
伴着熙熙攘攘如醉如痴的七百名的观众走出剧场,耳边还震荡着最后一支曲子“瑶族舞曲”的动人旋律和强烈的舞蹈节奏。我身后的一位不知名的观众对朋友的谈话传入我的耳:“听这场音乐会,简直像置身于中国”!是的,要不是我抬头看到许多建筑物的英文标志,我不会相信我生活在异邦。
在旧金山,从学习古筝者的风起云涌,到古筝乐团的成立壮大,以及每年一度的音乐会成功,都是奇迹,都是发生在美国土地上的奇迹。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内聚力的表现,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的表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潜意识,通过丝竹管弦的声音传导,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每个人在这样的音乐、旋律、节奏和力度的感染下,完成着音乐形象的再创造。
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感,是哲学的抑或美学的,这就是中和之气的洋溢缭绕。
“礼记·中庸”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按中国的文化传统,从来不否定喜怒哀乐和饮食男女这一类正当的人类欲求,这使中国文化有别于以守宗教为本位的印度文化。但是中国的传统主张这些欲求的表现要有所节制不能狂放不羁,这就有别于以个人中电心的西方文化。不管中国历史的发展如何跌落起伏,以及本世纪以来如何对传统文化的一再否定,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在欲求与节制之间求得平衡与稳定。这是除了肤色外表之外,中国人与一般的西方人心理素质上的最大的区别。而大筝乐园所体现的美学意义,正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礼记·乐记”所谓“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和乐兴焉。”体现了民族精神,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并进而充实和扩大了居于异国的人们的美感。这就是古筝乐园成长壮大和音乐会成功的秘诀所在。
古筝乐团团长刘维姗女士独奏两支乐曲:“梅花三弄”和“峡谷明珠放异彩”,中国人素来喜爱梅花的在万花凋谢时,独自傲雪的风骨,刘女士的演奏深沉而含蓄,慢而不散,低回而不消隐,在这商业气息浓重的现代社会,梅花的品格已渐被人淡忘,但她的琴声,又一次塑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洁灵魂;而在另一乐曲则充分运用了她的娴熟技巧,豪放风格,将峡谷小库的明媚秀丽和激流奔涌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春江花月夜》,这个合奏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演奏,古筝演奏者沈同生女士和中胡演奏者赵俊先生皆已过古稀之年,他们对于由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这首乐曲的理解和表达有独到之处,与之相配合的箫、琵琶和二胡及木鱼,具同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夕阳西下,渔舟晚归的动人音画。这正是人们在纷纭难解的现实的生活中对宁静生活的不息追求,千百年来此曲不衰,正说明这一主题的永恒性和完美性。中国人的对欢乐的满足不仅来自外部世界的游乐,常求自精神世界本身,以某种意境来求得心灵的慰藉,如诗、词、琴、棋、书、画即是。这首多段体曲式的《春江花月夜》无论从乐曲和演奏的角度,都体现这种追求。#p#分页标题#e#
另外一类节目是直接来自民间乐曲的演奏音乐会的第一个节目是二十三个筝齐奏,舞台上群筝似海,素衣仙女舞指齐奏。令人吃惊不已的是,没有指挥,除了结尾处的几个音稍有不足外,整个齐奏竟像出自一个人的演奏。这首四川南平民歌原名《采花》,以羽调式含蓄地表达了姑娘们对花朵和生活的赞美。乐队十分恰当地强弱起伏助奏以及一些微小的变奏加花,更丰富了意境,奏出传神之妙。我带着不解的神情问一位演奏员,这位演奏员说:“我们起码合练了几百遍。不,上千遍”。这其中凝聚的心血与艰辛,不正体现对中国艺术的执着追求吗?
丁鲁峰#p#分页标题#e#辛勤耕耘的艺术家们,祝贺您们的成功,并预祝你们浇灌出更多更美的花朵。让体现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中和之声,让中国民族音乐的动人旋律,永远飘扬和缭绕在旧金山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