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树华字荫堂号权中,河北省玉田县大丁庄西迷王会村人。生于1907年农历四月初四。家道小康。父娄?兼业农商,在林南仓镇席行当掌柜(经理)。
树华十岁,入本村小学就读。启蒙老师陈松桥,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且“循循焉善诱人”。因此,深得学生们的敬重;尤其对虔诚虚心好学的树华更是如此。树华除了学好一般课业外,对于老师的书法、音乐、美术等,也有着强烈的兴趣。这对青年时代的树华热爱和学习民族音乐,有重大的影响。
树华的父亲,中年丧偶,对树华十分器重,并以自己愿望和要求培养树华,所以在树华小学尚未毕业时,就要树华辍读学商了。
树华十五岁(1922年)时,经父亲托人介绍到新集一家布店当学徒。这对树华来说.是无可奈何的,皆因孝悌至性而顺从父命勉为其难了。树华在布店学徒,虽然不适合自己的意愿,但还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只是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拉拉胡琴以取得精神上的慰藉。
树华先生十八岁(1925年)由父母包办与大丁庄李春坛之女李珍结婚。不久,因不堪继母虐待而告别了新婚的妻子,离家出走,到了北京,经人介绍在“北京道德学社①”尽苦劳(即以劳动为主的义务行为)维持生活和完遂他提高文化素养的愿望。
树华先生在道德学社尽义务时,结识了道德学社成员河南遂平魏子猷先生。魏老是河南民间音乐世家,尤其长于河南中州古调“乐中筝”;树华先生经常到魏家欣赏观摩并参与魏家家庭音乐活动,久而久之,便因同道同学关系②,专诚求筝艺,师事魏子猷先生门下。
树华先生,协合诚意,必恭必敬,亦步亦趋的按照魏先生的传统教学方法研习古筝;先熟读乐谱,再行操缦,每首筝曲,每个指法都是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学到手的,因此树华先生对筝艺基本功和传统音乐艺术修养,多是千锤百炼过得硬的。
树华先生对古筝艺术的造诣,历来是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这也是他继承魏师之志,述魏师筝艺的一种动力吧!
树华先生在魏老师逝世后,便以筝艺为己任,责无旁贷肩负起宣扬推广中州古筝艺术来。30 年代中期,经常参与在京音乐界的活动,如定期在电台广播古筝独奏;参加音乐会表演古筝节目等等,这对宣扬民族乐器“乐中筝”,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5年5月20日年,树华先生在这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都北京,承担起传授古筝艺术的重任来,使古筝艺术的发展,得以后继有人。树华先生,为了充实教学内容和施教方便,就在河南魏子猷的传谱“中州古调”的基础上,又移植了古琴曲、江南丝竹曲等曲目充实了古筝曲的内容,并借鉴了古琴减字谱的指法字母和名称,改造了工尺谱为专用的“古筝指法谱”;同时还编订了《古筝练习曲二十一首》以及用于表演和教学的《古筝曲选集》。虽然限于经济条件,没有刊印谱本行世,但经他的门人弟子专业音乐工作者在教学、表演工作中的辗转传述过程中得到继承推广。
树华先生在南京为了普及古筝艺术,于1948年秋、冬之际,曾以“中国古筝学会”名义,自编自刻了《筝学讲义》(油印材料),并开始采用简谱记写筝曲,使中国北方古筝艺术在金陵地区,开辟了新的阵地,成为今天南京古筝发展一个根据。
树华先生的《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者,它是以十三弦筝,五均调律定弦和弦柱乐器的特殊结构和性能,充分发挥了古筝的弹按技巧和声韵配合的妙用,诗情画意,切题发挥,突破了地方风格的框子,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佳作《渔舟唱晚》创作于1938—1939之际。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经过五十多年表演证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名筝曲。
1940年6月,树华先生接受了学生建议④,回到北京,参加华北大学学习,同时加入工农民主党;在静待分配工作期间,树华先生因多年来积劳成疾,得了肺结核病,不得不回家乡疗养沉疴,终因不治,于1952年5月16日病逝于西迷王会村,终年仅四十六岁。
对中国民族瑰宝“乐中筝”有卓越贡献的奠基人,一代古筝大宗师的树华先生,不幸谢世,对古筝艺术事业,是一个不可挽救的损失。但是,他的名作《渔舟唱晚》不仅“响穷彭蠡之浜”,而且响穷五洲六洋各个角落。如果树华先生死而有知的话,亦可以含笑九泉之下了。#p#分页标题#e#
1983⑤ 本文稿所述树华先生“十八岁”前的部分,系参考玉田县李作仁、刘永灿所写《古筝大师娄树华》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