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古筝现代作品的突破与创新

  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源于秦而盛于唐,流传至今已成为我国最受欢迎且普及最广的民族乐器之一。筝的顽强生命力主要根源于其不断地继承与创新。回顾筝史,自秦以来,经汉、魏、唐、宋、元、明、清至现代,筝在艺术家们的努力下,筝的演奏技法与曲库拓展获得了世人高度赞赏。这使得筝能够历经时间长河的淘洗而更加富有活力,筝因此而获得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总在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中发展的。外来文化受到“中国化”的改造,逐步融合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民族文化本身受其影响而产生局部的变异,至于这种变异是否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繁荣,则取决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近年来,我国作曲家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吸收和运用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形成了我国现代音乐作品的新特征。而古筝的现代作品同样具备这些新特征,并获得较高艺术成就,不仅受到专业演奏者的喜爱,而且在社会上也广为流传。大多数古筝现代作品,突破了许多传统筝曲的创作形式,广泛采用

  西方现代作曲手法,融合我国民族音乐元素,追求音乐上的自我表现,形成了风格的多样性。学术界对这类古筝现代作品的研究大多是以较为宏观的层面和对比方法对某一阶段的多部同类作品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一位作曲家的多部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选择叶小纲先生的《林泉》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针对单一作品的剖析,来探讨古筝现代作品的代表性特征和对演奏技术的影响。

  作品创作对乐器演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品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对演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演奏风格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乐器演奏只有在不断发展中才能满足作品发展的需要。作品的发展与创新是演奏技术创新和现代风格形成的基础,而演奏技术的创新又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支持和空间。所以创作和演奏是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创新上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音为琴生”

  叶小纲教授的作品《林泉》是于2001年为古筝所创作的具现代风格的独奏作品。作者以浓淡相宜的手法为听者展开了一幅形态各异的水的画卷,以音乐语言描绘了水生于泉、聚于溪、汇于海的动静强弱的多变形态。乐曲一开始描绘了细小的泉水,它被音乐营造出晶莹流淌的形态。静水随柔和之风而泛起涟漪,变幻的水波倒影仿佛映现眼前。乐曲接下来使静静的泉水涌动而下,激撞苍石,潆洄成流。继而随势成溪,带起翻溅的水花,一派浓浓生机。乐曲最后汇多支溪水潋滟一片,猛然从山涧间飞瀑而下,奔放地穿过急流险滩长啸而去。至此,乐曲对水的张力的渲染达到顶峰。整部作品通过对水的形态和内在力量的描绘,阐述了对水之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有力与无力、有色与无色的理解,彰显了作者运用音乐语言表现大自然的功力和内涵。

  “音为琴生”。古筝这件乐器对于水的演绎有着自身的优越性,作曲家充分发挥古筝乐器的这一特性,较好地创作了这首作品。在传统乐曲中表现水的作品也有很多,如《高山流水》、《东海渔歌》、《渔舟唱晚》等。它们表达水的意境,惯用一些固定的演奏技法,如刮奏、扫弦等,在音乐语言的表达上风格也较接近。而现代作品《林泉》,作曲家也是用古筝这件乐器表现水的意境,不同于以往的是,他更深地挖掘了乐器的特性,发挥了乐器的内在表现力,把水的形态和声音,以及用水来喻意的某种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奏技法的运用也较有突破,作者运用一些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使乐曲充分描绘了水的千变万化的意境,表现得层次分明,形态逼真。巧妙的技术运用使作品张力得到极大发挥,赋予了传统乐器新的魅力。

  从《林泉》这首乐曲的整体创作来看,作者是运用再现原则进行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体现形式。这首作品深具现代气息,在曲式结构上受西方传统曲式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形式的控制。创作手法虽非常自由,但依然具有高度的主题材料统一性和发展的逻辑性,以及十分多样化而生动的形象内容表达。这首乐曲的创作保留了民族调性的特点,但它的独道之处在于(也是现代派风格筝曲的典型特点之一)不像传统古筝乐曲那样固守于狭窄的地方色彩(古筝传统乐曲的音乐风格流派受地域性影响,并以地方性风格区别分类。所以传统古筝乐曲的创作风格差异多以不同地方音乐特色为本质)。由于作品不属于某地方色彩,因此在音乐发展中,音调风格的民族特点就很便于向外延展,并与更为复杂的技艺结合起来,表达出亲切细腻的情感,延展了民族五声音阶的音调。整首乐曲的风格是统一融合的,是开放的、宽大的,曲式结构体现了一系列独特的特点。(作者:吉炜)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