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传统筝曲演奏技巧对风格特征的影响

  作者: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闫小力

  音乐风格的形成有多处因素构成。传统筝曲流派是以地域特征来化分的,它们有各自的生长环境和音乐文化背景,同时还有不同的演奏技巧特征。而这些特色技巧不仅突出筝曲流派的风格特征,还成为每一流派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筝曲的创作与发展,演奏技巧也在突飞猛进的在前进。然而,传统筝曲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南北筝曲风格模糊、音韵单一的现象,究其原因与演奏技巧的运用不无关系。尤其是一些风格性较强的技巧,被20世纪80年代是新技巧所取代,使传统筝曲的个性特征被抹杀。本文从传统筝曲的技巧运用,谈技巧对风格的影响。

  一、传统筝曲的技巧特征

  1、以韵补声的演奏特点

  传统筝曲的演奏技巧以右手弹弦、左手按弦为演奏特点。右手的演奏技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摘、打”;左手的演奏技法有“吟、揉、滑、按”等多变的技术手法;它们共同构成传统筝曲的演奏特征。

  20世纪初,筝从民间音乐合奏中分离后,形成独立的演奏乐器,在演奏手法方面得到充分发挥。中国音乐的单线旋律、民族五声调式特点,为筝曲演奏提供了有利的空间。这些通过左手的演奏技法完成的“以韵补声”的特点,成为筝曲的演奏特点之一,也是民族乐器的共同演奏特征。

  2、地域特征的技巧特点

  传统筝曲的地域分布,各地筝曲在不同地方音乐背景下,形成各自的音乐语言和曲目范围。它们的演奏手法上,为突出地方特色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演奏技巧。如山东筝曲的“密摇”、河南筝曲的“游摇”等,都是在相同技巧的基础上,产生着一些变化,尤其是Fa、Si二变之音,使全国各地的筝曲出现地方性差异。

  二、筝曲演奏技巧混用案例分析

  1、传统技巧手法的简化与取代

  传统筝曲在20世纪上半叶,各地筝曲演奏家有较强的风格特色,同时他们有独特的演奏技法。例山东筝曲代表人物张为昭、赵玉斋等,他们都有擅长的演奏技巧。如张为昭的食指“抹挑”,细致而巧妙。赵玉斋的大指“托、劈”技法,手指灵活具有金石之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所使用的乐器材料、演奏义甲的材料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传统筝的钢丝弦被尼龙弦替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指套型义甲、金属质地的义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指片型义甲。这种发展变化一方面使演奏手法,可以适应当今的高难度技巧,使音色更加纯净;但另一方面地方性丰富的音色趋于单一,特性技巧也逐渐走向单一。

  例1:大指“托、劈”技法的缺失

  ①河南筝曲《高山流水》中的大指(大关节)“托劈”技法,目前常常被大指“摇指”(腕摇动)所取代。

  ②山东筝曲《四段锦》中的大指(小关节)“托劈”技法,目前常常被20世纪80年代的“轮指”所取代。

  例2:食指“抹、挑”技法的缺失

  ③山东筝曲《汉宫秋月》中的食指“抹挑”技法,目前常常被单一方向的“抹指”或大指“托劈”取代。

  例3:中指“勾、剔”技法的缺失

  ④河南筝曲《和番》中的八度用指,有一些“托与剔”的指法,目前多数已被“托与勾”取代。

  例4:组合技法运用的混乱:

  ⑤浙江筝曲《三十三板》中的“快四点”技巧,常常会看到被山东或河南筝曲的技法取代或混用。这种状况是传承中,有的是对地方筝曲手法陌生而造成的,但也有的是因为忽略地方筝曲特殊技巧的认识。

  以上试举几例传统筝曲常见的演奏手法,可以看出这些手法在运用方面的差异,或风格性较强的技巧,被20世纪50年代后的新技巧所取代。使传统筝曲的个性演奏技巧逐步丢失,甚至是消失,其后果将导致个性特征被抹杀。

  究其原因,有的是演奏技巧在训练过程中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有的是义甲的材料与形状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有认识上的问题,认为音响效果相差无几。

  2、筝曲技巧对风格的影响

  尽管传统筝曲在不同流派演奏手法上,左右手的技术分工是一致的,但在艺术处理方面却是千百万化的。如左手的“颤音”技巧,各地就有较大的差异,并直接影响筝曲的地方风格。我们在演奏中,“吟、揉、滑、按”的学习是一个较为细致的分辨、体会过程。至今,它的演奏符号不无法准确记录它。

  结语

  今天的演奏在专业音乐教育中正在系统化、规范化。全国筝界同行也在自然而然的遵循着这种变化。这种规范,对于传统筝曲是喜还是忧?20世纪后半叶我们还能听到地方流汇报会传人的演奏,到21世纪的后半叶我们还能听到或盾到这种手法的应用吗?传统筝曲的传承不仅仅是继承音调、旋律,还有技巧特色,它是中国传统筝曲的文化因素之一,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同时还要保护。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