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曲改编自江南地区的民歌小调,旋律柔美、流利。这种小调被许多戏曲剧种吸收,表现各种不同的内容;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曲。
乐曲的六个乐句为一乐段,前四句是起承转合的结构,结束于明朗的宫调式;后两句转入同宫系统的羽调式,调式色彩变得柔和;乐段的结尾又转至同宫系统的调式,这种调式转换方式是江南民歌地方色彩的一个显著特点。
引子中三个小节的乐句,“7”音能否按准很重要,并且要不留痕迹。第一段的旋律主要由左手的上、下滑音来表现其优美的线条。因此,滑音的音准一定要到位。下滑音的演奏不要太重,需柔和些。
第二段由右手的“四点”()指法及左手的“”伴奏音型构成,右手的旋律音要弹得颗粒清楚。左手的根音要奏得有力、肯定。整个段落轻快、活泼,与第一段的演奏形成对比。
最后尾声中的琶音技巧,重音要落在左手的根音“”上,而不是右手的最后一个音“”上。
演奏之后需慢些放手,致使余音留存多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