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教学 >

山东古筝名曲《高山流水》

  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原筝专业教授高自成先生,自1957年受聘到我院民乐系讲学,敬业执教,潜心于对下一代的培养和山东筝曲的创作、整理工作。1986年出版了高自成编著的《山东筝曲集》。如今高先生年事已高,他的敬业精神、朴素的工作作风、为人谦和之品质,却仍几十年如一日地煜煜生辉,深入人心。

  笔者近水楼台,上大学期间得益于高先生的指教,学习演奏过许多首筝曲,受益非浅。其中《高山流水》便是高自成先生编创的代表作之一。这里通过高先生以往对乐曲的讲解,本人先前学习演奏积累的笔记、收集的资料以及演奏的感受、体会整理成文,与大家共享。

  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出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这段故事,这段琴曲流芳百世,被人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筝曲《高山流水》如今也有河南、浙江、山东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析解。

  出处:(高自成口述):此曲是山东大板套曲(小套曲)里“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首琴曲联缀而成。早先曾以筝、琵琶、扬琴、奚琴以合奏形式演奏。过去山东老家的艺人时常凑聚在一起,自弹自娱,弹到兴浓处,便自然而然地合在一起奏起来,称之为“对流水”、“碰八板”。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筝是张为沼先生,扬琴是高克奇先生,琵琶是石登岩先生,奚琴是马义温先生。这四首联缀而成的套曲,是山东大板套曲十大套曲之一。这些套曲,最早是宫廷乐师们演奏使用的,流散于石家庄,而后又传至山东北王庄(现黄河北临清地区),传至山东军 城黎同庄,有一个民间艺人叫李邦荣,筝弹得好,大指小关节托劈非常灵活。他下传着五大弟子,也称五大金刚,有李念盛、黎连俊、张为台、黄怀德、张为沼。我们演奏用的乐谱(工尺谱)就是顺着这条线传下来的。至今我仍保存着这些乐谱。夏忙秋种之后,农闲时节,家乡艺人们在一起娱乐的机会就更多,他们提着乐器,今天去西庄,明天去东庄,凑在一起一弹就是几天几夜,手指越弹越顺,相互合作默契,弹到尽情舒心处,老先生就自言自语:“太好听了,这曲子只有神仙才能写出来!”记得大家合奏到晚上三点多钟,我的师傅张为沼走火入魔,硬是对大家说:“我总觉得琴旁站着一白发老人,来来回回走动,笑听咱们弹琴呢!”这肯定是没有的事,只说明师傅的精气神进入音乐的仙境里去了。

  成因:1954年,高自成先生曾与山东艺人王殿玉、张为沼一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过唱片,唱片的正反两面写着“风摆翠竹”、“高山流水”字样。

  1955年,高自成参加总政歌舞团,当时一是教学、二是演奏,进团没有多长时间,高先生接受了一次外事接待演出任务,准备了《高山流水》,即当时演奏的的四首琴书曲牌。审查节目是由总政治部进行,那天周总理也坐在台下。第二天,团长陈其通对筝独奏这个节目讲了意见:一部分人主张为这四段曲牌配上伴奏。总理建议把最后一段(书韵)取掉,主要因为“书韵”与前面三首曲牌的意境不协调,指出在第一段加上流水声音,与主题更接近些。当时总理还说,“演好这首乐曲,可以让小高去泰山体验体验生活”。按总理的要求,高先生大胆地在第一段“琴韵”前加了双手弹出的引子,为的是多一点水声,把山、水的形象表现出来,原先第一段的反复是从头开始,改为从中间反复并将“琴韵”标题改成“小溪流水”。第二段“风摆翠竹”是写景的,就保留不动,第三段“夜静銮铃”旋律多以加花为主,多一点流水的响声,小标题改为“高山流水”。最后的结尾接过去的工尺谱落在低音上,经当时参加审查的杨大钧先生提议,改高八度,落在高音上结束。高自成成功地改编了这首乐曲,并在政协怀仁堂音乐厅为中央首长以及当时来华访问的蒙古领导人进行了演奏,至今再无变动。

  史实:1960年,高自成先生曾与曹东扶先生、罗九香先生、赵玉斋先生、曹正先生在天津、北京演出。他当时弹了《汉宫秋月》、《高山流水》、《绣金匾》。这期间曹正先生提议凡演奏原来联缀成的那四首山东琴风就定名叫《四段锦》,凡演奏经高自成改编的就定名为《高山流水》,经渭分明。

  1961年上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介绍过高先生的《高山流水》,并在音乐节目时间播放。

  1961年9月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全国首次古筝教材会议,山东筝曲《高山流水》被定为音乐院校学科演奏曲目,出了高自成先生编辑的油印教材《山东筝曲选》,使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

  1972年,文革时期,北京组织了一次全国民族器乐调演,陕西文化厅(当时称文化领导小组)推荐曲云同志赴京参赛。当时准备的筝曲有《诉苦参军》、《高山流水》,那时正值四人帮当道,为躲避四人帮扫“四旧”,将曲名改为《山高水长》。

  1981年11月,山东济南人民广播电台制做了高自成音乐专题节目介绍,题目为《高雅、细腻、自成一格》。对高山流水的解译为:“根据山东民间乐曲改编的一首筝独奏曲,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小溪流水》,第二段《风摆翠竹》,第三段《高山流水》。”

  1994年陕西秦筝学会编辑的《秦筝考级曲编》第七级中收录了高自成先生的《高山流水》。

  解译:1996年,北京乐器学会,朝阳’96中国古筝艺术节组委会编印的社会考级筝谱《古筝曲集》收录了《高山流水》,解译为:此曲以山东老八板筝曲为素材创作而成。由庄重的和弦开始,以双手交替演奏的繁响,描绘出高山耸立的巍峨气魄。接着以双手交替的加花手法,引出小溪潺潺流水之声。而又用右手劈、托、抹、挑、花指等演奏手法,配合左手的按、滑、颤音技巧,由慢而快,描绘出清风拂弄着松柏翠竹时娇微摆摆的形象,给人以清新秀丽,欢快舒畅的感觉。乐曲的后部分,因大指加花衬托中指奏出的主旋律及波浪起伏的连续切分音,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好似涓涓细流汇集而成滚滚飞瀑,直泻深谷,声响轰鸣。展现出祖国锦绣河山宏伟壮丽的磅礴气势和到处充满生机的兴旺景象。

  析:以上从《高山流水》乐曲的出处、成因、史实、解译等内容,为我们析解这首名曲提供了依据。即它是由山东琴书中老八板体式的大套曲里面小板套曲“琴韵”、 “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为骨架,经高自成先生加进双手引子,改第一段“琴韵”为“小溪流水”,改第三段“夜静銮铃”为“高山流水”,并采用加花手法使演奏乐曲向“流水”、“高山”方向靠近,与标题尽可能的相切贴。再加之最早期以合奏形式出现而被称之为“对流水”、“碰八板”,都为乐曲的最终定名打下了伏笔。同时也为我们从情、景、意以及根本上了解分析乐曲方面去领略到这首名曲的真正含义(工尺谱“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见文后附谱,均由高自成先生提供)。

  解:以上三首工尺谱的记法、格式、书写习惯上是直书的,它承袭了中国汉语的习惯书写形式。

  中国的文化艺术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发展。汉字造字就以形、声、意、借等六方面加以解字,古时称之为六书。其书写方式即由右至左竖写,与世无二。音乐文字谱的记写方式,也同样从造字的哲理上有着一脉相通的因素。从曲式结构上分析,是老八板体,即每曲为六十八拍,第一、二乐句对称,第三乐句扩展四拍、全曲六十八拍(板)。三首乐曲都是六十八板,但都保持特有的旋律、节奏。这种自然的组合形式在山东大板套曲中几乎全是这种联缀形式,具备了自然、严谨、均衡的结构,更有起、承、转、合的自然旋律顺序。三乐段自然衔接加引子,改动结束乐句,构成了整体上的起、承、转、合与传统乐曲在传统的分析层次上符合于新的内容。起:乐曲双手撮出的四、五度合音,力求协和自然,双手上下刮奏出的花音似潺潺流水,流畅、清新。主要从意境上为主题打下基础。承:“小溪流水”,整个乐阶起伏不大,旋律平直稳定,左手滑、按音均在小的变化中完成,中间的反复,恰恰又承袭了传统民间乐曲的反复形式。转:“风摆翠竹”,主旋律属轻快形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左手滑音巧妙配合,句逗间的暂短有力的停顿,乐句间反复相映,在节奏上比第一段显快,情绪上有一种向上、,明快、诙谐感觉。合:“高山流水”。从“转”到“合”,从情绪的反映,旋律走向,结合的较为紧密,花指、大指双勾的指法运用,加上左手在中指弹音的位置上的幅度较大的滑颤,使旋律的发展显出一层层似流水击石,拍打石岩发出的声鸣。充分地发挥了筝的演奏特色,将乐曲推向高潮结束。

  从标题上看,经查寻有关资料,同样可以发现并从中得以启示的音乐原本内涵,如第一乐段“琴韵”,山东琴书中的曲牌,既是曲牌,肯定是要配了词演唱的,据高先生说:早先曾听过用这首曲配了词,唱的是《猪八戒背媳妇》,又如第三段《夜静銮铃》,最早就没有名可叫,只是艺人们从筝的弹奏方法上起名叫《勾搭》,而后又叫《銮铃》、《夜静銮铃》。这个变化,就与早先叫《勾搭》不同了,就直接反映出音乐描写的内容来。不用说,第二段《风摆翠竹》的定名也和第一、三段相同于一理。归根结底得出结论,这三段都是流传在山东民间的琴书乐曲,是民间流传着歌谣唱段,唱什么呢?大家知道,民间歌谣,唱的多以百姓悲欢离合唱情说爱。试把《高山流水》第二段“风摆翠竹”,从标题的立意上,旋律上加以分析,真真切切地可以引讲出一段故事来。旋律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用大指托出,谐和的五声音响,清新的旋律从高音上顺序奏出,左手顺旋律走向上下颤滑,起伏并不很大的吟揉、按音,增加了几分华丽几分妩媚,情意切切赋予的诗一般的意境,使人眼前显现的远远走来的婀娜多姿,三寸金莲,如花似玉的淑女,在苇河岸边,人面桃花,绣衣在春风中吹拂,显得那样的美貌动人。这诗情画意的景致,如果从音乐上去听、去寻,那就是一种音乐旋律给人的启迪,从音乐美学观点去分析审识,我倒觉得这段乐曲在写情写景,在情与景中得美和爱的意念。

  第三段《銮铃》,而后又为《夜静銮铃》,则把听觉引向人们心中深处的另一种感觉,是一种爱心的陈述:夜半入静时,妻子久久不能入睡,惦念远在他乡的亲人,聆听着山那边隐约传回的驼铃声响,盼望着亲人早日归来的心情。这便是民间百姓期盼家庭和睦以及对生活美满幸福执着的追求,如同涓涓流水,永不停息。

  笔者以为《高山流水》时常是借描写自然景物,而实际上则是触景生情,奏出百姓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感情的抒发,着重从情、意上附丽着标题的光彩旋律,寻找知心、知音、知己,从中体会它对人性的启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友情和爱,似高山流水那样源远流长,永远沁人肺腑。

  《高山流水》是五十年代创编的一首筝曲,它是继《庆丰年》之后的又一首深受筝界欢迎的作品,是山东筝乐的代表作之一,在各大流派名曲中占有重要位置。被各艺术院校编入教学大纲,新近兴起的全国各地社会古筝考级的版本里几乎都被录用。可见乐曲之深入人心,乐曲对人的启发不完全是仅限于弹弹,掌握山东乐曲特色而已,而是升华到一种崇高的境界之中弹奏它,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真谛。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