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教学 >

学古筝哪些不重要呢?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会说手型很重要,这关于孩子未来的演奏形态;有人说练琴的时间很重要,这是保证演奏水平的基础;也有人说老师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名师出高徒嘛……

  说了这些多,究竟哪个才是最重要的呢?

  时间不重要

  有些家长总以为每天把孩子闷在琴房里硬练的时间越长越好,其实不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在琴房闷足10个小时就一定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的。

  音乐需要一定的内涵,其灵魂就是演奏者丰富感情积淀的一种宣泄。每天单纯的硬练,哪怕练法很正确,最多也只是在纯粹的练技巧,而并不能对“音乐”有太大帮助。

  对于幼童来说,这种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甚至很有可能让孩子们在学琴的初期就产生厌烦心理。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李云迪在德国进修时每天的时间安排。他每天练4小时琴,其余时间散步、看书、和别人交流学习、偶尔也上上网。而只一味的跟人家拼时间、硬练、就无疑于“题海战术”。

  结果不重要

  以前家长们让孩子学习音乐是梦想着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音乐家,虽然说现在带着这种想法的家长少了很多,但还是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要知道学音乐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家”的,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和练习过就不用后悔了。不要把目标定得不适合自己,也不要盲目与别人攀比,因为那样的结果只会把自己弄得很累,而且还会产生不良情绪。

  学音乐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会享受艺术从而享受生活,还有得到通过练琴培养出来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毅力等等。但无论为了什么而学、学成什么样了,都不要做级别和虚荣心的奴隶。

  肢体语言不重要

  肢体语言不是单纯靠老师口头上的讲述来培养,比如“你头再低一些,身体再放松一些,手要做到握鸡蛋的形状……”等等。

  其实这种动作要领我们只需要让学童记住就好,没有必要一直挂在嘴边督促,那样的话即使学生勉强做出来也太生硬了。

  一切要做到发自内心的不由自主的感受所表现的肢体细节才好。也就是说等演奏者能真正了解乐曲了,能发自肺腑地去在琴上歌唱了,就有好的肢体语言了。

  交流很重要

  艺术贵在交流,只有交流才有提高。交流是无处不在的,比如老师上课、看别人的演奏、与人聊天等等。有的琴友性格过于内向,不善与别人交流。

  比如在某个公开场合如果有人说“你也来弹一曲大家欣赏一下吧?”自己就不敢或不愿意弹了。怕比自己水平低的说自己“显摆”,又怕比自己水平高的说“差劲”,想得越多,给自己设下的障碍就越多。

  兴趣很重要

  一个学生从新手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要培养好这个时期的基础和兴趣。这个时期不仅是教师、就连家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会让孩子培养出好的习惯和兴趣,否则会相反。

  现实中有很多情况是父母自己不喜欢,却硬逼迫孩子学。每到周末,父母要么出去玩、要么家稀里哗啦打麻将、看电视,而把孩子禁锢在孩子的小房间只扔下一句命令“练几小时”,再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在这种状态下要让孩子喜欢和热爱钢琴就实在太难了。

  很多家长省吃俭用为了孩子不惜花钱买琴、交学费,但孩子依旧不爱学,这时家长要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练琴环境和学习气氛?如果父母也能学一点音乐或学一点别的乐器就更好了,这样还能跟孩子交流、合奏,会对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大有帮助。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