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古筝的由来

  筝,弹拨乐器。汉代刘熙《释名》:“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战国时期已广泛流行,而与秦国尤盛,史称秦筝。《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相传早期筝与筑为同一乐器或者筝源于瑟,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唐赵璘《因话录》:“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此类传说还有不少,但均属牵强,尚无证据可考。

  历代筝的形制无大变化,但弦数不等。有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十六弦多种。

  现代筝体呈扁长方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为中空共鸣体。里胶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开有两三个出音孔。筝的首尾部嵌有岳山,又称前梁和后梁。筝面置弦。面、底板采用梧桐木制,以木纹顺直、沙眼大的沙桐为佳,如带有活疤节的发音更为脆亮。面板决定筝的音色和音量。

  民间常用的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经过改良的筝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规格。品种有大筝、小筝和钢弦筝。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从G或c起始,音域达三个八度。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利用余弦的抑按,可弹奏七声音阶。大筝全长2米左右。小筝全长130-150、首宽28、尾宽25厘米。筝柱高5厘米。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