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境内,是一座客化名城,秀丽的山山水水培育出许多文化名士。王巽之的父亲又是一位在文化艺术上有较高造诣的文人,因此,王巽之在少年时就萌发了对文化艺术的喜爱和兴趣。
少儿时,王巽之便随父学习书画,少年时又寻师访友学习民间乐器的演奏。1925年前,他是杭州国乐研究社的会员,该会会员除王巽之外,尚有吴毅丞、朱又雪、王云九等二十余位。他们都是当时江南民乐界的高手,擅长演奏《弦索十三大套>)及民间流传的丝竹乐。他们之中还有从事盐业买卖的蒋荫椿先生,他擅长演奏杭筝(十五弦丝弦筝)。练乐时,王巽之经常被蒋先生那清脆流利的筝声吸引,从此,蒋萌椿先生成为王巽之今后从事古筝艺术的启蒙者和导师。
1923年起,因工作关系,王巽之转辗于上海与杭州之间。在上海期间,他也经常出入音乐场合,促进与组织上海,杭州国乐界的交流。1925年,他受程午加之邀加入程先生创办的上海储蓄会俭德国乐团,长期任该团的国乐指导,同时将《高山流水》、《灯月交辉》、《小霓裳》等三首杭州名曲介绍绐上海国乐界使之成为上海国乐界的保留曲目。其中《高山流水》一曲于1928年又经程午加先生传绐了北京筝家魏子猷先生,程先生又从魏先生处学得了《渔舟唱晚》。又据程午加回忆:1925年夏天,宁波同乡会开会,王巽之在台上弹筝。同年,王巽之邀请杭州吴毅丞、朱又雪、王云九等丝竹名流来上海俭德国乐团演奏,由吴毅丞琵琶领奏,朱、王用二胡、扬琴和奏。又有照片记载:1935年上海各丝竹团体为庆贺兄弟团体“清平集’复会,组织了一次音乐集会,各团体及民间器乐演奏家纷纷献艺助兴,其中有王巽之的洞箫独奏《官苑思春》。由于他在丝竹界颇负盛名,于1927年6月至7月,被南京戏剧音乐学校聘请帮助筹备国乐部的工作。
1937年,王巽之因赴香港、重庆等地就职,离开了上海—段时间,在重庆等地仍积极从事业余音乐活动。1942年至1943年间,他多次去重庆嘉陵宾馆参加国宾的招待演出。1945年回上海后,王巽之又与程午加、郑石生、吴成梁等人以银行职员为主体组建了华光国乐会,展开经常性的练乐及演出活动,其间曾去佛音电台广播演奏《满庭芳》、《小霓裳》、《高山流水》、《鹧鸪飞》、《击鼓催花》等曲。
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民族音乐系,王巽之被聘为古筝及三弦专业教师。在建立学院的古筝教程的同时,他在他的学生们的协同下,对浙江筝派曲谱和演奏技法开始了较系统地整理、充实与发展工作。
1956年,他整理,编写出《孟姜女》、《蒙古舞曲》、《三十三板》、《击鼓催花》、《康胜》、《灯月交辉》等筝曲初级教材。
1957年,《高山流水》、《四合如意》、《云秦庆》、《将军令》等一批工尺谱被相继整理和译成五线谱。
1958年,在王巽之先生的构想及指导下,21弦S型筝在上海民族乐器厂试制成功,业配置上由他的学生魏宏宁及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戴闯设计的尼龙丝钢弦(在琴钢丝外裹缠生丝及尼龙丝)系列筝弦。乐器及筝弦的革新成功,扩大了古筝的音量、音域,丰富了古筝的音色变化,为浙江筝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