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 (1922.3.26— ) 越剧女表演家。浙江嵊县人。1933年入四季春科班学艺,习正旦。唱腔和表演曾受到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的影响。1936年开始挂头牌。同年秋到上海,1938年与越剧著名小生马樟花合演,她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拜“过房娘”,不与当时的庸俗演出合流。后受进步话剧艺术的启发,1942年倡导越剧改革。建立编、导排演制度,舞台艺术应用成套设计。演出了许多具有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对封建札教的戏。越剧唱腔原为胡琴四工定弦的“四工调”腔,1943年演出《香妃》时,她按照剧中的情绪需要,与琴师合作把胡琴改为合尺定弦,形成“尺调”腔,使之逐步成为越剧的主要腔调。而为其他越剧演员所吸收。经过不断丰富和规范化,而形成各种越剧流派。在音乐上增加伴唱,增加乐队人员,加强场景音乐。越剧遂成为编、导、演、音、美融合—体的综合性戏曲艺术。1945年以袁雪芬为首的雪声剧团成立,1946年排演了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祥林嫂》。1947年团结了九位越剧名演员以“越剧十姊妹”名义联合义演《山河恋》。此后接连演出了—些反帝、反暴君、反封建的剧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1950年雪声剧团联合云华剧团改建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袁任团长。1951年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5年起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获文化部荣誉奖。[949年起连选为中国文联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1953年起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四届副主席及—、二、三届剧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她的唱腔纯朴深沉,真挚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内在思想感情。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该剧1953年被拍摄为我国第—部彩色戏曲片,1954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3年排演《西厢记》。1955年由她率团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访问演出。1956、1962、1977年三度修改演出《祥林嫂》,使该剧符合鲁迅小说原作精神,成功地塑造了封建宗法社会统治下被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此外还演出了宋代抗金题材的《双烈记》和近代民主革命题材的《秋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