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曲
主页 > 名家名曲 > 中国名家名曲 >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个人资料及照片

  施光南(1940—1990年05月02日),被称为“时代歌手”,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市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获奖作品有:《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李谷一首唱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 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中共十三大代表。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为人民写了许多好歌,深受群众的爱戴。他在歌剧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生于重庆,籍贯浙江金华,父亲母亲都是革命家。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在天津歌舞剧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90年4月18日因脑溢血倒在钢琴旁,经医院多方抢救无效,5月2日逝世于北京。

  《打起手鼓唱起歌》作于1972年,韩伟词。面对着祖国秀丽的山河,望着一片丰收的景象,打起欢乐的手鼓,唱着欢乐的歌。节奏非常鲜明,富跳跃感,旋律非常优美,富流动感,风格非常浓郁,富新鲜感。在歌曲创作中,施光南创造了一种只有衬词“崃”而无具体歌唱内容的副歌,在整首歌曲中最有特色、最富流动感、最能表现欢乐之情的部分。此歌显示了施光南旋律创作的高度才华。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作词,施光南谱曲于1976年除夕。1976年1月6日,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人民沉痛悼念总理的感情,深受“四人帮”的压制。打倒“四人帮”后,人民悼念总理的深厚感情就像冲开闸门的江水,在祖国四处奔流,产生了相当一批歌颂周总理崇高品德和丰功伟绩的动人歌曲。《周总理,你在哪里》,便是其中最感人的歌曲之一。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首歌曲精品,诗人和作曲家,把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敬爱之情,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和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广大听众的心。这首歌,相当长,散文化的长诗,很难谱曲,没有充沛的感情和多方面的作曲技巧,特别是旋律写作和构筑长篇的技巧,写不好这支歌。1976年除夕,施光南彻夜不眠完成了这支歌,谱纸上浸着泪水,每个音符都浸透了他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他成功地运用了戏曲唱段善于表达大起大伏感情的经验,戏曲、说唱注意四声语气的经验,交响音乐写作器乐展开的手法,并且借鉴了欧洲歌剧咏叹调长于抒情的经验,融会贯通,创作了绚丽多彩的旋律,表现了丰富炽热的感情:“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呼唤你,啊总理!啊,总理!敬爱的周总理!”(谱例略)。激动的感情、壮烈的气氛、瑰丽的色彩、崇高的形象,融为一体。没有1976年天安门前人民伟大的斗争,没有伟大的“四五”运动,能够创作出这样的音乐来吗?不能,绝对不能!施光南歌曲创作中,有一种由于中国社会斗争带来的思想感情上的深刻性,《周总理,你在哪里》和《祝酒歌》,都是很好的明证。

  《周总理,你在哪里》通过在广阔的空间深情地寻找总理,表现了总理崇高、伟大、朴实、亲切的形象和人民对总理的敬爱。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不知道总理在哪里,他清楚地看到,我们敬爱的总理在高山、在原野、在森林、在海上、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在整个世界、在中南海……总理就在他的面前! 所以塑造的形象才这样完整,又这样生动和丰富。歌曲1小节的前奏和首句“啊”的歌腔,都是向上推展的,作曲家要推出一个广阔的空间,来表现总理崇高的形象。问和呼唤的音调、山谷的回音、大地的轰鸣、森林和大海的回答、广场的回音,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又给以它们高度音乐化的处理,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神采奕奕又勤勤恳恳的周总理,就在我们的面前,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这首歌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祝酒歌》作于1977年,韩伟词。1976年10月,中国人民打倒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人民欣喜若狂。为了欢庆这一伟大的胜利,全国各地词曲作家创作了一批歌曲,《祝酒歌》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支歌,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的心声,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欢庆胜利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昂扬精神,表现得十分鲜明。

  A段,热烈欢腾的前奏之后,唱出了深沉婉转的首句歌腔,表现胜利得来何等不易。这句旋律,由几个延绵不断的短小乐汇构成,表现“美酒飘香歌声飞”的场景和形象。二句高起,表现祝酒时热烈而诚挚的心情。三、四句“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的深情旋律,更好地体现出一种由于中国社会斗争带来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

  B段,一句的节奏是汉族欢乐的锣鼓点,“崃”字衬腔唱法则具有维吾尔族舞蹈音乐的特征。节奏紧密叫“张”,音调多级进叫“缩”,Do Re Mi最简单,但唱起来很有味道,很能表现内心的喜悦。二句是一句的二度移位,Re Mi Fa增加了旋律的色彩。三句节奏拉宽叫“弛”,音调多分解和弦音叫“展”,旋律洋溢着胜利的豪情。通过这亦张亦弛、亦缩亦展的手法,将胜利的喜悦集中和尽致地表现出来。平时滴酒不沾的施光南,竟能把群众欣喜若狂的心情和欢腾的场面,表现得这样生动和激动人心,这里表达的不是个人的感受,而是全民族的感情。

  C段,一、二句“今天啊畅饮胜利酒,明日啊上阵劲百倍”,旋律是从A段“朋友啊请你干一杯”一句推出来的,而于“畅”字、“上”字甩了一个很神气的高腔,于“酒”字、“倍”字一处配了一个四拍高音,将畅饮的豪情,上阵的英武,表现得活灵活现。这两句旋律完全相同。在施光南的歌曲中,常常大胆地然而也是巧妙地运用这种旋律重复的手法,它不但不使人感到单调和累赘,反而把一种感情表现得更加充沛,使一种音乐美感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也使某种音乐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同时,这种旋律发展暂时的“凝聚性”,有助于衬托其前后旋律的活动性,给旋律的逻辑关系某种新的调整,歌曲增加一层情趣。《打起手鼓唱起歌》、僻》衣歌》中的第一、第二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中“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搭起那藤架让阳光照耀”两句,都是这样的例子。

  1979年《祝酒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届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专家会议选人《亚太地区歌曲集》。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作于1978年,瞿琮词。这是一首色彩浓郁、艺术精致的爱情歌曲,诗意与乐情融在一起。通篇没有一个“爱”字,只是通过叙述塔里木参军前种下一棵葡萄,阿娜尔罕把它精心培育,直到苗儿长得又壮又高,结下丰满的果实,象征着他们之间的爱情,从扎根、成长,直至像甜美的葡萄那样成熟,使阿娜尔罕为之深深陶醉。这是一首充满纯洁感情和浓情蜜意的情歌。音乐含蓄中见活跃。乐队前奏把我们带到了吐鲁番高原,采用民间舞曲的写法,手鼓打着舞蹈的节奏,表现爱的欢愉和心的跳动,每一句的旋律进行,除了个别地方有三度、四度的跳进外,全部都是级进,然而,调子很美,于平稳之中包含着沉醉于幸福和甜蜜之中的激动。“葡萄根儿扎在沃土,长长的蔓儿在心头缠绕,长长的蔓儿在心头缠绕。”“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其曲调是非常漂亮的爱情主题,而于“缠”、“醉”处绕了好些腔,惟妙惟肖地描绘了“缠”的形象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醉”的情态。

  《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于1981年,晓光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从农村开始了经济改革,发展非常迅速,神州大地充满勃勃生气,充满希望。词作家晓光和作曲家施光南创作了这首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歌曲。施光南说:“我力图用歌声和音乐概括出中国大地这一派生机、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奋发、向上、乐观、自豪,就是我想在这首歌曲中体现的时代气息。”那激烈跳动充满活力的节奏,那乐观豪迈热气腾腾的旋律,在听众的面前,展现了中国大地充满希望动人的情景,给听众增添了巨大的力量。

  施光南不愧为时代热情的歌手。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