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曲
主页 > 名家名曲 > 中国名家名曲 >

一代音乐宗师:黄自个人资料及照片

  黄自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著名的作曲家,他对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黄自字今吾,1904年3月23日生于江苏川沙县,1916年进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对音乐发生很大的兴趣。1921年开始从私人学习钢琴,其后又学和声。 1924年留美人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1926年获文学土学位,此后两年在欧柏林大学音乐学院专攻音乐,学习理论作曲。·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1929年以交响序曲《怀旧》取得音乐学土学位。同年6月回国,先在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教课,后来在国立“音专”兼课,1930年专任国立“音专” 的教授兼教务主任,1938年5月9日病逝于上海,那时他才34岁。

  作为音乐教育家,他为培养我国新的音乐人才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担任了国立“音专”许多音乐理论和作曲的课程,包括领略法(音乐欣赏)、音乐史、和声学、高级和声学、和声分析、键盘和声、单对位法、复对位法、赋格学、曲式学、配器法、歌曲作法、自由作曲等。他兢兢业业,日夜辛苦,刻苦钻研,认真备课,将他丰富的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培养出了一批有才能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一代音乐宗师:黄自个人资料及照片

  作为作曲家,黄自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并且在抒情歌曲、合唱歌曲、清唱剧的创作方面,显示了他的创作特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熟悉黄自的人,都说他的性情非常和蔼。是的,他的仪表极斯文,说话总是那样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彬彬有礼,甚至改学生的作业也带着一种商量的口气:“你那样写固然也好,改成这样是否更好一些呢?”但这并不是说,黄自没有火气。他对友和,对敌狠。1931年“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黄自于同年10月,创作了合唱曲《抗敌歌》(黄自、韦瀚章词),萧友梅亦于同时创作了《从军歌》。这两位“音专”领导人,关心国家的存亡,表现人民的意志,及时、迅速地发出了抗日的呼声,这在音乐史上具有垂范的意义,这也同属于中国现代音乐的优良传统。《抗敌歌》的艺术创造,首先在于它的带有时代风貌的雄伟的音调,这种音调今天听起来仍然具有鼓舞力量。其次是善于利用声部的分合、呼应,推动音乐的发展,形成强烈的高潮,表现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和“大众合力将国保”的坚强决心,节奏铿锵有力,和声丰满顺畅,既有鲜明的专业性,又有一定的群众性,颇难得。

  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作于1932年至1933年间,韦瀚章取材于白居易同名长诗作词,内容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共十章,黄自谱写了七章。这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第八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是女声三部合唱,以古曲《清平调》为素材,优美典雅,乐队只有弦乐器及钢琴演奏分解和弦音,整个乐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细的情景表现,是一首艺术珍品。

  黄自的抒情歌曲写得很有特色,歌曲的主题和主题性格都很鲜明。他的旋律深含着一种歌词所要求表达的感情,他的钢琴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而在情境的表现上又给以相当的补充和发挥。有的伴奏,本身就是一首钢琴小品。

  黄自对古诗词很有修养,他用古代著名诗人的诗词写了一些艺术歌曲。以宋代王灼《点绛唇·赋登楼》、宋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唐代白居易《花非花》为词的三首抒情歌曲都写得很有特色。《点绛唇·赋登楼》作于1934年,旋律富于线条的美,它像一条彩带,明晦适度、以明为主,感慨之中含着豪放的气势,钢琴伴奏丰满瑰丽,“山无数,烟波无数”的景致与“把酒留春住”、“不放春归去”的情怀,仿佛都在十指间。作曲家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富于感情色彩的“登楼放眼留春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遒劲而起伏有致的曲调,三连音密集和弦的钢琴伴奏,深含着“满眼风光北固楼”、“不尽长江滚滚流”的雄伟气势,以及“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感慨;歌曲最后,唱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良愿,因为孙仲谋坐断东南,善保江山。黄自借辛弃疾诗抒怀,表现关注国家兴亡安危的情感。

  《花非花》,曲调很美,形式短小,连前奏在内,只有10小节。它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清晰的印象,曲调缓起缓落,柔起柔落,造就朦胧的色彩,体现朦胧的意境。声乐大师温可铮演唱此曲时,第二遍用半声演唱,更加引人人胜。

  《思乡》(韦瀚章词),作于1932年,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飘拂柳丝,渺渺微波,声声鹃啼,非常自然地融合着主人公思乡的情绪。歌曲前后两段。第一段从柳丝飘拂的形象维系着思乡者动荡的心情。第二段用大幅度渐起渐落的歌调,钢琴伴奏用连续属七和弦和双手反向扩张,不断加强紧张度,将思乡者的满怀别绪和归乡的急切心情,表现得颇为动人。钢琴伴奏最后高音右手停在三音上,用不完全终止把情绪引向深远,颇有余味。

  《玫瑰三愿》(龙七词),写于1932年,是黄自最著名的一首抒情歌曲。“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赞美的、感叹的音调以及它的扩展和生动化,把玫瑰美姿招展的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强拍倚音的曲调,优美典雅,这是黄自旋律的典型风格,还表现出一种女性的温柔的性格。“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长好不凋谢!”这旋律歌唱性很强,性格很突出,它充满着感情,饱含着善良的希望,是动人的。然而,它的手法是很精练的,“一愿”是它的主题;“二愿”是“一愿”的低二度模仿;“三愿”是“一愿”上三度的扩展,这些旋律是真正主题化的,而不是零散的,因而形成了鲜明的音乐形象。这三愿都是为着一个目的——“好教我留住芳华”。伴奏中减七和弦的运用,带着一种凄凉的感情色彩。歌曲借玫瑰花的形象,反映了善良的弱小者的愿望:免受社会恶势力的摧残。这是当时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妇女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而这支歌有某种典型的意义。

  《玫瑰三愿》在其产生的十年间,是音乐学院声乐系女高音中国教材的重点曲目之一,它对于训练声音的柔和与气息的均匀、悠长,颇有好处。它在我国现代声乐发展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天伦歌》(钟石根词),作于1935年,故事片《天伦》主题歌。第一部分三个段落,写孤儿生活的苦痛,多叹息短句,音乐富于同情心。第二部分两个段落,其一唱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舍己为人无薄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曲调朗朗上口,精神振奋;其二唱出“大同博爱,共享天伦”的理想,音乐庄严宏大,确有“浩浩江水霭霭白云,庄严宇宙亘古存”的气势。孔子大同博爱的理想,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在音乐中得到鲜明和集中的表现,这是《天伦歌》的一种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敏而好学酷爱爵乐

  黄自于1904年3月23日出生在江苏省川沙县(现在属于上海市。他的家庭算得上书香门第,祖辈都是读书人。辛亥革命后,父亲曾做过川沙县的议事会副议长和交通局局长,母亲是川沙县开群女校的创办人。黄自自幼受到爱国进步思想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喜欢文学,爱读古代诗词。他从小就喜欢唱歌,父亲预见到了孩子的兴趣和前途,从外面买来几本学堂乐歌的唱本,由母亲教他唱,五六岁时黄自就学会了不少歌曲。1911年,7岁的黄自开始读小学,天f生聪敏、又肯动脑筋的他,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上完小学,黄自于1916年来到了北京清华学校中学念书。黄自在这里遇上了许多有学问的老师,他也因之受益匪浅。这时,喜爱音乐的他,参加了校童子军笛鼓队,不久,又在校管弦乐队里吹单簧管,在合唱队里担任男高音。后来,他又在业余时间找老师学钢琴,学习和声。对于这一业余学习,黄自非常用功,看音乐书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1 924:年-,清华学校在北京青年会礼堂举行音乐会,才学了一年钢琴的黄自就上台给大家演奏了帕德莱夫斯基的《c大调小步舞曲》和夏米那德的《林中仙女》。

  黄自喜欢音乐几乎到了入迷的地步,这传到父亲的耳朵里,父亲担心他误了正业,立即写信给在北京的黄自的堂叔,要他多多劝导。黄自当然不会中途放弃自己的志趣和爱好,他给堂叔复信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对音乐的认识,打消了家长们的顾虑。由此可见,中学时代的黄自,已对音乐有了深切的爱好,他对毕生从事音乐事业完全具备了信心。

  中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

  1924年,黄自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获准以官费留学美国。虽然黄自满心渴望学习音乐专业,但当时却没有学音乐的名额,于是他选择了心理学为主科,来到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两年以后,黄自以心理学专业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这时,他的留学期未满,还可用官费继续学习,他喜出望外,选定了音乐系的理论作曲和钢琴作为新的专业,实现了盼望已久的愿望。黄Elan饥似渴地学习音乐,进步非常快。在学习音乐期间,他遇到一位学习钢琴专业的中国女学生,名叫胡永馥。渐渐地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且订下了百年之好。不幸的是第二年胡永馥回国后,心脏病突然发作,竟与世长辞了。黄自得悉噩耗,悲痛欲绝。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他写作了管弦乐序曲《怀旧》,用以倾吐自己的哀思。

  1928年,黄自转到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翌年毕业。毕业音乐会上,院长达维德·斯坦利亲自指挥,耶鲁音乐学院和新哈文交响乐队合作演出了黄自的管弦乐序曲《怀旧》。作品演出后,得到音乐界很高的评价,称赞这部有才华的交响乐作品,惊叹年轻的中国音乐天才。黄自不仅由此获得音乐学士学位,还得到了一笔赴欧洲学术‘生旅行的奖金。

  1929年,黄自回到祖国。

  为了祖国的音乐事业

  回国后第二年,黄自应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肖友梅的聘请,任音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30年的国立音专,还是在创办阶段,由于经费少,校舍简陋,师资缺乏,出现了许多困难。黄自亲自担任老师讲授课程。音专重点的教学工作几乎占了黄自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黄自明白,一个国家的音乐事业发展,光靠音乐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大众的音乐水平。所以,他常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做社会音乐教育工作。1933年,他和应尚能、张玉珍、韦精章为中学音乐教学编了一套《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1935年,他为电台定期撰写音乐欣赏广播稿。此外,他还常常为报刊写稿。

  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怒火,纷纷起来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12月黄自亲自带领学生们宣传抗日,提着竹筒,挨家挨户募捐。一天下来,学生们都跑累了,黄自却精神抖擞地走在前面。这一年,他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抗敌歌》。日本侵略军继续深入内地,又在上海挑衅,驻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英勇抗击,因此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黄自用歌曲为斗争的武器加入抗战的行列中。

  就这样,《思乡》、《玫瑰三愿》、《南乡子》,一首首作品陆续问世了。从黄自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传统民歌音乐和西洋作曲技法的结合,毫无疑问,这是他对民族新音乐的探索。1934年,黄自在《上海晨报》发表了题为“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的文章。他说:“把西洋音乐整个搬过来与墨守成规法,都是自杀政策。因为采取第一种办法,我们充其量能与西洋音乐在一样的水平上,况且也不一定办得到,因为不久他们自己也要变新样子。那时我们在后面亦步亦趋,恐怕跟起来很费力吧。至于闭关自守,只在旧乐里翻筋斗,那么我们祖宗1200年以来也翻够了,我恐怕也像孙悟空那样再翻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我们现在所要的是学西洋音乐的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音乐与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

  “八一三”事变届,上海沦为孤岛,日本特务在上海疯狂迫害爱国人士。据说,黄自因为写过《抗敌歌》,也有被逮捕的危险。左翼文化界的一些友人让黄自到大后方参加抗战音乐工作。他本打算动身的时候,忽然患了伤寒症,住进了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可是到了5月8日深夜,病情恶化,黄自知病情很危急,对夫人说:“你请医生快点来吧,我不能就此死去,我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天亮时分,病情进一步恶化。9日清晨,音专陈洪先生带着学生赶来给黄自输血,可惜已经晚了。上午7时30分,黄自先生与世长辞,终年34岁。

  岁月流逝,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音乐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了。音乐界人才辈出,他们有的是黄自的学生,有的是黄自学生的学生。一代宗师黄自先生未完的事业,正由后辈们继续推向前进。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