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研究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乃是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根源,也是中国艺术卓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文化标识。2012年,中国文艺界各个领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到对历史文化和传统文艺的继承、挖掘和传播上,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影视艺术领域,文艺工作者以《一九四二》等故事片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又以《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对中国传统习俗和时代风貌进行深入介绍,从当代视角唤起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在书画艺术领域,艺术家们主动抛弃或调整过于前卫、盲目求奇的创作风气,而把复兴和发展传统书画技法与艺术思想作为新的艺术使命。“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使主题性美术创作热情被再次激发。美术家们立足中华文化沃土,在社会生活中采撷素材、酝酿情感、提炼主题,以多样的路径和扎实的技巧展开艺术创作,推出一大批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充满创造热情和探索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美术作品。在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领域,文艺工作者将创作和表演目标集中于表现中国广博深厚的文化传统,在选材、程式和表演手段上力求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带有民族文化因素的文艺表演受到大众追捧,成为2012年的文娱时尚。中央民族乐团编排的《泱泱国风》、《牛郎·织女》、《西藏春天》、《这山唱那山》等多场主题音乐会,通过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尝试民族音乐与时俱进的新路,展现中华民族在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中的人文风貌和精神追求。上海民族乐团也推出了《东西南北风》、《浩乐华章》、《乐和四海》等大型主题音乐会,用民族器乐绘制多彩绚烂的世界音乐地图,展现出民族音乐全新的艺术表现力。在舞蹈领域,艺术家在民族舞蹈基础上努力寻找独具艺术个性的表达,艺术观念的更新对创作实践的影响清晰可见。杨丽萍的舞剧《孔雀》和丁伟的《云中漫步》均是民族风格与现代舞蹈理念的融合之作,赢得国内外广泛好评。广大文艺工作者作为文化发展传播的先锋,自觉承担起传统文化研究、实践和创新重任,为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作出重要贡献。
四、探索艺术跨界,促进科技与艺术融合
自20世纪初以来,艺术家在创作中对艺术个性和创新的执着追求,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规范与风格。全社会更加重视和尊敬勇于创新超越的艺术家个体,给予他们打破格局界限的自由发展空间。进入90年代,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从而引发对以往艺术传统的解构与重组,由此诞生了丰富而多元的艺术作品。如今,艺术种类的扩充已使得各门艺术之间有时很难严格地加以区别。相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广泛交融或结合正为当代艺术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2012年的中国文艺进入加速创新和变革的新时期。艺术跨界成为这一宏观发展趋势的显著特征。首先,艺术跨界体现在电影、电视等传统的多媒体艺术中。许多优秀作品的诞生不但展现出不同技术领域的跨界合作,在选题内容和叙事方式上也不乏追求另类和独立看点的跨界特征。其二,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杂技等舞台表演艺术在寻求全新创意的过程中,更把艺术跨界作为重要手段。例如,舞蹈表演中对戏剧表现形式的借鉴和强化,音乐创作对视觉艺术的吸纳和综合,曲艺、杂技演出着力推出的艺术综合秀,无不改变着表演艺术既有的创作与呈现模式,使广大观众耳目一新,倍感时尚。其三,在美术、书法、雕塑等领域,由中青年新锐艺术家引领的当代艺术更把原有的跨界方式做进一步拓展,强调给予审美主体的多元观感,以及艺术表现的临场性、过程性和即兴特征。视觉艺术力图超越传统的“作品”概念,而将其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和特定语境,使观者获得艺术家的思想暗示和启发。横跨科学和艺术两大界的“科学艺术”,汇聚当代艺术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生态科学的前沿成果,集合艺术与科学的多元认识理念和多样表现形式,力求用新思路、新方法表现有关人类未来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形态预言或想象规划。当然,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要注意防止因“技术至上”而“淹没艺术”的倾向。艺术跨界深刻改变着传统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规范,为参与者开辟了宽广的创作与选择空间,实现了艺术表现的无法估量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它还改变着传统的艺术话语权,使普通大众有机会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实现个性化的艺术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