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民族音乐的困境与出路

  ●任何一种艺术,当它不被演出市场接纳,不与大众审美相统一,终将被历史淘汰。民乐不能只有“老三篇”,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其发展的主体。

  ●一些所谓专业化的探索性作品淡化了传统音乐突出旋律美的优势特点,演奏家们不喜欢演奏,观众不理解也不喜爱,掌声和鲜花只来自音乐圈内三五“知己”。

  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民乐不能只有“老三篇”,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其发展的主体。否则,中国民乐将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任何一种艺术,当它不被现实社会所关照,不被演出市场所接纳,不与大众审美相统一,终将被历史所淘汰。据了解,中国目前的文艺演出市场,民族音乐份额仅占1%。全国各地的民乐表演团体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演出机会较少,这使得民乐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其原因有:

  1.民族音乐严重缺乏优秀新作品,尤其是缺少那些旋律优美、意境深远、耳熟能详、百听不厌的通俗作品。2.民乐表演团体的整体演奏水平有待提高。在当今的演出市场,无论是小型乐队还是大型合奏,多声部音乐思维表达已成为民乐创新发展的主要手段。表演技术的全面性已成为民族音乐创新的重要手段。3.乐队乐器功能不够完善。既然是大型民族管弦乐,乐器在乐队中的整体音响表现应该具有规范的、统一的、科学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目前来看,大部分乐器有了改进,但部分乐器还达不到规范化的要求,导致乐队整体水平滞后,不能满足大众化的需求。4.缺乏优秀人才。虽然我们已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但现在优秀的年轻人才多留在学校,而不是一线舞台上,大部分演出团体缺少重要的、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演出市场的号召力不够,民乐发展的动力不强。5.政府对民族音乐的财政资金投入不够。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在几代民族音乐家们的努力下,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最有成就的国家之一。公共财政应该大力扶持这个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让民族音乐家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基础上生活得有尊严,为民族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6.民族音乐团体缺乏专业化的市场营销队伍。推广、宣传缺乏整体性的包装和经营手段,使得民乐产品在多样化的市场竞争中,往往以单一的推销模式为主,对观众的消费愿望不敏感,民乐票房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高。

  民族音乐需要新鲜血液,更需要新的创新动力,而改良、改革应成为激发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音乐“学院派”的创作理念中,很多作品还不成熟,还在摸索,还没有更多地考虑到群众的欣赏需求,特别是不顾大众倾听旋律的传统,而执意用西方人的听觉习惯来改变民乐传统,淡化了传统音乐中突出旋律美的优势特点,这是多年来中国音乐在专业化创作上出现的通病。这类所谓前卫和探索性风格的作品,演奏家们不喜欢演奏,观众不理解也不喜爱,掌声和鲜花往往只来自音乐圈内三五“知己”。这种现象还表现在,作品上演之后,圈内人士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怎么难听怎么写”、“怎么不好演奏怎么写”的作品进行学术褒扬,原本不好听的作品在一些学者们的文字游戏中被说成“多么富有创新精神”“多么具有现代意识”,甚至冠以“继承传统的现代典范”。这样的作品被抬进无比庄严而神圣的高雅殿堂,久而久之,作曲人误以为这就是创作标准,这些所谓意识流的现代探索性作品,是他们今后学习创作的楷模,这也造成了对民乐演出市场大众需求的忽视,制约了中国民乐的传承发展。

  中央民族乐团曾承办过多次全国民族音乐作品比赛,那些获了大奖的作品几乎没有一首成为全国各类艺术院团商业演出经常上演的主打曲目,获奖是这些作品的目的,入库是它们的归宿。而恰恰是一些不被专家们看好的优秀作品,成为各个乐团的保留曲目。这些作品在一些唯技术论的专家眼中是缺乏艺术和技术含量的。其实,中国民乐正是缺少了这类真正与民同乐、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而使整个事业发展陷入边缘化的境地。为此,我们需要在评奖方式上转变观念,改变评奖机制,更需要作曲家们认真对待广大群众的市场需求,想大众之所盼、念大众之所爱,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成为人民大众的贴心音符。

  今天的民族音乐处在一个大众既熟悉,市场又陌生的窘况之中。熟悉是因为它古老而悠久,无论是琵琶、二胡、笛子,它们是伴随中国人生活了千百年的音乐产物;陌生是由于今天的民族音乐作品已缺少了过去优美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以西方现代手法创制的新奇、怪异风格,这类作品误伤了观众对民乐的热情,使民族音乐脱离了大众、远离了市场。由于新型的音乐无法满足观众对当下民乐的认知热情,民族音乐演出市场自然也就失去了吸引大众的影响力。中央民族乐团在探索民乐的时代化发展中,从“亲民”入手,先后创作改编了一系列观众熟悉而优美的音乐作品,如《天路》、《我和你》、《菊花台》,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原曲耳熟能详的曲调,又拓展了民族器乐的表现手法,使中国民乐在表演情节上回归到大众喜爱、市场追捧的氛围中来,这是民族音乐适应市场、探索继承传统的一种成功尝试。前不久,中央民族乐团在香港、台湾、美国相继举办了几十场民族音乐会,创新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的乐曲风格,寓意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使音乐会凸显了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舞台艺术效果。众多专业机构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不仅反映了全国民族音乐最高水平,更是处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国家民族乐团,在继承传统中引领民族音乐创新发展,展示艺术创新成果的精彩亮相,相信中央民族乐团的创作改革会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前途提供良好的实践依据。(本文作者为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原文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04月19日 24 版)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