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上海音乐学院徐坚强教授的“天风地歌——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参加演出的4个合唱团分别是: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金融爱乐合唱团、温州市女声合唱团和浙江音乐学院(筹)“八秒”合唱团。我饶有兴致地听了下来,先要点个赞。我印象中,听过无伴奏合唱,也听过无伴奏合唱专场,但绝对没听过一个人的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徐坚强之外,放眼全国,还有人执着地创作出足以支撑一台音乐会这么多数量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吗?不敢说没有,只能说我不知道,只能说即便有,也没有开成个人专场音乐会。于此可说,徐坚强是在这个领域开了先河。纵观徐坚强的无伴奏合唱创作,至少持续了十余年,且多于音乐会上演唱曲目的数量,其中还不乏已产生一定影响的非常优秀的作品,如《运杨柳的骆驼》、《李有松》、《对鸟》等等。有业内行家指出:徐坚强是继瞿希贤之后能写出最专业的合唱作品的作曲家。
“乐在乐中”,是音乐会节目单上徐坚强的感言中的一句,这段文字写道:“以乐为乐,乐在乐中。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图个乐!以天为乐,以地为乐,以人为乐。合唱艺术就是以人为乐而乐!何乐而不为?”文字虽短,含义颇丰,从汉语语言文化辐射中国文化,从人生观、哲学观到艺术观,无所不包。开头这8个字尤堪玩味,乐字4次出现,肯定要读成两个音:yue和le。前者是音乐,后者是快乐。按通常读法,似应是以yue为le,le在yue中,但似也可以读为以le为yue,yue在le中。
徐坚强的乐(yue、le均可),从他对歌词的选择即可看出些许名堂。音乐会13首作品的歌词,有《三字经》(只唱开头的12个字),有古代诗人陶渊明、孟浩然、金昌绪、杜甫的诗,有当代诗人公刘的诗,有浙江、福建民歌(民间传唱,难知词作者),还有自己写的歌词。作曲家自己写歌词,不属罕见,徐坚强却偏要写到罕见才罢。怎地个罕见?《学生日记》一歌,五节分别为:安静的课堂、网上追逐、瞌睡虫、明天的梦、毕业典礼。五节加在一起,实实在在的词只有“明天的梦”4个字,其他全是衬词。《蓝柳》是为瑞典同名微电影创作的,从头到尾都是“嗯、啊、啦”之类的衬词虚词感叹词。《吆喝三种》,三节分别为:呼牛声、打噜噜咚、摇橹声声,歌词不过“啊、衣、呜、啦、摇、橹、喂”这几个字。这种无实在词语的歌词,大约都是在民间、在生活中找到的灵感,受到的启发。这3首合唱,分别具有民间和当代风格,具有各自感人的音乐语汇,真是悟透了“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起点”这句话的蕴含。对不同类型歌词的采用,也是构成徐坚强无伴奏合唱作品色彩斑斓、意境悠远、包罗万象的一个因素。于此我借老子之语小改,释徐公之乐,曰:乐可乐,非常乐。
与可圈可点的作品相比,演唱与指挥的不到位问题似乎较为明显。少年团盛名之下其实际水准难说尽如人意,音色的不够理想和偏于呆滞的表演似乎都不是这个团以往的风格。速度、节拍上出现的问题应由指挥负主要责任。女声合唱团稍显拘谨,音色略显疲惫。男声合唱团很用心,但能力有限。“八秒”团的“骆驼”速度太快,直追毛驴,音准差得太多,中间还出现了谱子上没有的突强。为微电影所配合唱,速度与电影脱节,看不出与同时放映的电影有甚关联。在此想晋言于指挥们的话是:指挥家的职责是替作曲家达成他们的愿望,忠实于乐谱是要永远遵循的原则,二度创作不是再次创作,不能有超出一度创作框架的处理,那都属于随意。在这样的作品专场音乐会中,指挥们更应尽力避免作秀、出噱头的嫌疑。当然,即便在属于指挥的专场音乐会中,指挥们也未必要靠作秀、出噱头来加深观众对指挥的印象。
音乐周报—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