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高校声乐,如何“唱响”又“唱好”

 

  1月26日至1月30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东莞市东城区办事处共同主办的第六届“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比赛在东莞市举行。本次比赛吸引了全国300多个音乐院系约1000多名声乐师生报名参加,经过预选赛后有500多名选手入围初赛,是比赛举办以来参赛选手最多的一届。500多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教师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学生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学生组流行唱法、数码钢琴弹唱六个组别的金、银、铜奖及优秀奖。

  “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比赛是中国音协着力打造的“音乐惠民工程”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品牌,每年举办一届,今年为第六届。比赛以创造性、开放性、参与性和促进全国高校的音乐交流为原则,展现当代中国高校师生音乐学习和教学成果,也是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方面的最高奖项。正如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秘书长韩新安接受采访时所言,这个比赛为全国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不断增加的音乐表演类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学习平台。

高校声乐,如何“唱响”又“唱好”.jpg

  此项比赛举办六届以来,参赛人数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高校间的音乐交流,在全国高校之间相互推广成功的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同时,通过比赛呈现出来的选手特点和存在问题也成为高校声乐如何发展更好的一个参考值。

  选曲:“老生常谈”仍需谈

  “选曲”几乎成为每个音乐类比赛特别是声乐比赛“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老生常谈”说明选曲问题解决起来并非一日之功,也说明这是声乐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次比赛评委之一,男高音歌唱家、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张晓农点评说,学生组的表现即是对高校声乐水平的展现,其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代表着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次比赛中仍然有不少选手选曲偏大,超越了自己声音可以负荷的程度,从而失掉了音色和表现力,他建议选曲一定要根据自己声音的能力、情感特点和音色来选择。张晓农认为,本科生选曲存在问题,可能是老师指导的问题,而如果是研究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问题,比赛中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仍存在选曲的问题,他觉得应引起教师们的广泛重视。  流行唱法组评委、深圳电台飞扬971制片人、主持人刘洋指出,此次流行唱法组的很多选手都选择了两首音域宽广的大歌,忽略了两首歌曲的对比度,从而展现不出自己声线细腻的一面,他建议选手们应选择区别度较大的曲目,既有高山流水的大美,也要有小桥流水的“喃喃自语”。  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合作钢琴家张佳林在此次比赛中为教师组几位教师担任了钢琴伴奏,他认为,对赛制和自我特点的熟悉对于选曲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这次比赛前两轮每位选手都只有一首曲目的展现时间,即使在决赛也是两首曲目,这样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展现自己的“爆发力”(包括声音和感情),选择的曲目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很多国际性的声乐大赛,曲目的数量更多,难度更大,选择的时候就要轻重有序,同时要考虑自己的体力分配,适合自己同时适应不同赛制,是选手选曲成功的必要保证。

  从“飙”高音到学会“留白”从模仿到寻找个性

  民族组评委、歌唱家方琼在听了民族唱法教师组决赛后表示,以前很多声乐比赛“飙”高音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次虽然也有不少“飙”高音情况,但教师组的部分选手,高音唱得“有的放矢”,演唱上学会了“留白”,不唱得那么满,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流行唱法组评委刘洋表示,“高音崇拜”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学生们。笔者在观看流行唱法组比赛时也发现,很多选手都有征服高音的愿望,也希望用高音来征服评委,在音响与话筒的协助下,“震耳欲聋”的声音此起彼伏。刘洋建议选手们不要挑战自己没有把握的高音,因为在话筒的“放大”作用之下,高音如果有瑕疵会更加明显。他指出,其实中低音有让人放松愉悦的作用,从日本的小野丽莎到国内的蔡琴,她们从来不是用高音取胜的,流行音乐也并不是“越高越好”。  由于流行演唱是从欧美引进的“舶来品”,模仿成为了国内流行歌手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对于近些年才在高校中增设的流行唱法专业,很多学生们更是以模仿为主。曾担任中国歌曲排行榜评委的刘洋指出,流行音乐个性化很重要,要找到自己声音的特点、音色的特点、音域的特点,找到自己能够驾驭的音乐形式。刻意模仿别人,气息、音准都没有问题,就是不打动人。这是因为选手刻意模仿原唱,而忽视了自己,这就是一种“匠气”。每个人的爱情故事都是不一样的,盲目模仿,即使再像,唱得还是别人的东西。不过多追求装饰音,而是要在每段词中唱出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为此,他建议选手要了解作品了解自己。他举例说,比赛中一位选手选择了美国歌手惠特妮·休斯顿演唱的电影《保镖》主题曲《I'll always love you》(我会一直爱你),在表情与动作的处理上均表现得有些欢快愉悦,音色处理上也过于明亮,与电影中所表现的感情有所偏差,这就是缺乏对于作品本身理解造成的缺憾。同时,流行组决赛的选手几乎都选择一首英文歌,这其实就是一个自我了解的问题,有的选手音域并不适合驾驭英文歌,往往只是单纯因为作品流行、耳熟能详或有高音而选择,却不一定适合自己。笔者结合第五届及本届的流行唱法组的比赛观摩发现,第五届的“四叶”组合与第六届的“桔子汽水”组合都不约而同获得了评委老师的高度赞赏,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独特原创的个性,同时作品又富有地域性、民族性,整场比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弹唱要“人琴合一”,钢琴伴奏应重视

  这次比赛的新亮点在于增设了一个数码钢琴弹唱组,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联盟秘书长邹薇表示,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担任音乐老师的工作,弹唱功底对于他们的实践意义更为重要。评委、中国高师电子键盘乐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辛笛表示,数码钢琴弹唱组最重要是要注意“人琴合一”,这需要具备准确的和声概念和敏锐的和声感觉,同时,“一开口”演唱就要感动人,很多选手都是唱到高潮部分才放开唱。另外,数码钢琴与钢琴在触键上有些不一样,但部分选手还是运用与钢琴完全一样的力度和方法在演奏。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宗励认为,弹唱组其实不限于流行、民族、美声演唱,而是考察一个整体的感觉,如果选手选择的曲目较大较难,同时还要坐着边弹边唱,这对自己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音乐人陈一新指出,流行唱法的惯例都是使用伴奏带,而这次数码弹唱组给他感觉很好,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呈现与交流。他提议流行演唱也可以尝试多用钢琴伴奏,因为音乐是互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国外使用伴奏带是自娱自乐的行为。现在国内流行演唱大多是人在机器指挥下工作,所以才会出现“假唱”。他建议学习流行唱法的学生们在平时练习时多用个人伴奏,少用伴奏带,学会与人合作,因为音乐就是一个合作的作品。  合作钢琴家张佳林表示,或许是因为许多地方院校的条件缺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较少有与交响乐队合作的经验,这导致了他们“交响合作”的意识比较缺乏,表现在比赛中就是与钢琴伴奏配合的意识较弱,能力也较差,而如何与钢琴伴奏、乐队配合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他建议在声乐教学中从老师到学生都应对钢琴伴奏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中都要多加注意。

音乐周报—— 陈茴茴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