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文化如何助力中国梦

  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将文化尤其是文艺的重要作用,提高到了关乎民族复兴和国家软实力建构的高度。可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有人将文化作为赚钱的工具,有人将文化当成自娱自乐的玩具,还有人将文化作为装点门面的道具。这都是不正确的文化观。文化不能做时代的“看客”。只有融入火热的社会现实和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中,文化才能走得远,走得久。

  ●文艺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内驱力和外助力

  人们常说“诗必盛唐”,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正是唐诗的大豪迈、大气度、大光焰、大悲悯形成了盛唐精神。盛唐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振兴,而以诗为核心的盛唐文化对于这次振兴,不仅是一种表现和摹写,更是一种深度参与创造的精神性、灵魂性力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义以为质”“民胞物与”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顽强生命力及其对于民族进步的强大推助力。

  在任何国度,文化都扮演着为时代进步提供能量的角色。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的作家索尔·贝娄、约翰·厄普代克、海明威等人,积极描写处于逆境中的普通人,表现他们如何顽强奋斗,最终摆脱困境,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贝克说过:“在美国,你可以跟任何一个开电梯的人或出租汽车司机谈论海明威,因为他们都读过一点海明威的小说。”这些正体现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对于当时困境中的美国人的感染和鼓舞。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社会的复苏和复兴,美国人在逆势中始终葆有的信心和坚持,与这些优秀文艺作品所发挥的积极影响和有力支撑是分不开的。

  那么,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应当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是对优秀文化产品,特别是文艺作品作为推进民族复兴强大动力的有力肯定,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文艺创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优秀文艺作品以其动之以情、劝之以美的特性,“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既可以动员、鼓舞本国人民,形成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内驱力;又可以打动、感染和悦服国外读者和观众,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善意的外部助力,使民族复兴的前景越来越美好。

  ●文艺创作要高扬“脊梁”精神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文艺创作就是要高扬这种“脊梁”精神,以文艺的方式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增强民族自信,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并以之去影响和引导读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坚持和表现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呢?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到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因为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文化工作者、文艺创作家不仅要眼中有人民,更要心中有人民,思虑民瘼,笔系民生,文会民意,使自己的心和着人民的脉搏一起跳动。这样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就会驱散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的阴霾,确立起人民本位的清新、朴实、宽厚、刚健、阳光的艺术风格。

  增强民族自信,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自古及今,爱国主义几乎是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光荣传统和存续依据,是民族自信和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的体现。我国有“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李凌,有“爱国如饥渴”的班固,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有“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陆游,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西方国家有“把保卫祖国的荣誉”当作“最大的荣誉”的亚里士多德,有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儿女”的莎士比亚,有把爱祖国视为“政治上的美德”的孟德斯鸠,有“爱祖国高于一切”的肖邦,有把“为祖国而死”当作自己“最美的命运”的大仲马……正是这样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正是这样的文化思想中的民族魂,让文化成为民族的文化、国家的文化、人民的文化,确立着人民对于自己民族、国家的自尊和自信。

  ●文化建设要修复人们破碎的道德感

  人们常说,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之相匹配。其道理就在于如果只着眼发展经济,文化上的建设跟不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失去平衡,就会导致物欲的非理性膨胀,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人的品德养成而言,没有节制的物化扩张和与之相伴的私欲膨胀是有毒的,而作为一种精神救赎的文化建设则是其解毒剂。有一个时期,人们讲道德滑坡,为什么道德会滑坡呢?就是强有力的文化建设没跟上,对物质欲望的管控节制机制失灵了。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就是德的建设。文化建设作为德的建设,其主要价值就是在经济成长的进程中抑制泛滥的物欲,净化人们的心灵,修复人们破碎的道德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民族能够树立起一种理性精神和崇高品质,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和道路。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无论其物质生产如何发达,物质积累如何丰富,它都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衡量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否,不仅有经济上的指标,更有文化上、精神上的指标。当然,提升民族境界是一个艰难的道德爬坡的过程,不是只搞几项文化工程就可以实现的。一个民族的道德境界,是这一民族成员的道德境界的集中体现。因此,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在民族境界的塑造和提升上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与民族成员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民族成员在实践中能够体验它、感知它、领悟它。而作为人们现实生活的形象、生动、细腻反映的文艺作品,在这方面显然具有着更为独特的长处和优势。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通过这样的文艺作品,民族成员就会为核心价值观的蕴涵和魅力所吸引,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洗礼,进入到一种较高的道德境界。随着这样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繁荣发展,民族成员就会得到普遍的精神滋养,民族的道德境界也会随之得以不断提升。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