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在民乐与西乐两个范畴看似是壁垒分明,只有少数指挥家会同时游走于中西乐界。为了发掘并培养优秀指挥人才,让更多青年指挥家接触中国音乐,台北市立国乐团特别举办了“2015台北市立国乐团国际指挥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27个国家及地区共107名选手报名参赛。
指不好国乐的西乐指挥不是真赢家
台北市立国乐团团长钟耀光道出了举办指挥大赛的原委:“举办这场指挥大赛除了为年轻指挥家提供发挥的空间,更期待发现同时具备指挥西乐的扎实功底与东方国乐指挥技术的新秀。”他说:“国乐指挥的培育除了具备西乐指挥的钢琴总谱演奏能力与西洋音乐理论基础,还须了解国乐历史的发展以及民族乐器,且要善于与团员沟通,这些才是新时代指挥的核心价值。”他认为:“台湾地区拥有极为自由的音乐培养土壤,西洋古典音乐人才源源不绝,在国际指挥大赛中也有相当不错的成绩,但反观国乐指挥人才的培训却缺乏正确途径,年轻一代的国乐指挥家没有一个适当的平台可以发挥能力。举办指挥大赛,是台北市立国乐团为台湾国乐界所做的一点贡献。”
经过首轮选拔后,1月26日至31日,台北市中山堂云集了来自13个国家共17位青年指挥家,参加“2015台北市立国乐团国际指挥大赛”。钟耀光介绍:“此次大赛共分为初、复、决赛,在每一回合中,每位参赛者都要分别指挥台北市立国乐团和台北爱乐管弦乐团演奏一首中、西乐曲,尤其在决赛中,最后胜出的三位入围者将指挥两首国乐作品及一首管弦乐作品,其中一首国乐作品还是世界首演旅美台湾作曲家陈士惠的古筝协奏曲《广陵散的回响》。每位入围者要应对如何有效排练中西乐团、诠释中西乐曲及新作品的分析,实是能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
每一位参赛者都需要分别指挥民族管弦乐团与西方管弦乐团,演绎中国乐曲与管弦乐曲,是这次比赛的最大特点。在评审阵容方面,以芬兰指挥泰斗约玛·潘努拉(Jorma Panula)为首,集合两岸三地的知名指挥家陈秋盛、叶咏诗、瞿春泉、简文彬、许知俊,台湾音乐学者樊慰慈和作曲家陈士惠,选出三甲以及在初赛后选出一位“最佳传统国乐诠释奖”。
挥棒中西,是难得机会
大赛指束后,评审委员会主席潘努拉分享了他对指挥艺术的一些看法。他强调:“指挥不能妄自尊大,如果没有乐团,指挥就什么都不是;只有指挥一个人是不能奏出音乐的,所以指挥与乐团需要有正面且良好的互动和反馈。”他指出他在芬兰的学生有从14岁就开始培养成为指挥,指挥除了要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外,更要会分析乐谱,仔细理解细节。他不主张学生只听CD、看DVD,因为这样做只会使学生下意识地去模仿。潘努拉也提到指挥在排练时不要说话太多,重要的事情讲一次就够,指挥需要善用时间,并随机应变。指挥家许知俊对这次大赛的过程印象深刻:“我看到外国选手在初赛指挥国乐作品时并没有障碍。”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国际语言,各种音乐都会有其共性,看外国选手指挥,感觉像是两个文明在对话,东西方文化实现了瞬间交融。在评审准则方面,许知俊表示会从指挥法衡量,包括选手对音乐、乐器法等方面的理解。
来自荷兰的冠军得主Frans-Aert Burghgraef坦言是因为有机会指挥中西乐队而报名参赛,让他可以探索更多的音乐与音响。由潘努拉担任评审也是吸引他的一大原因。他对这次比赛经历感到十分难忘,尤其是在决赛指定曲《动感飞天》的尾声,台北市立国乐团给了他澎湃的热情和力量。旅居美国多年的马来西亚华裔指挥家彭奕凯获亚军,他希望通过这次大赛,让人们知道他热爱中国音乐,他期待可以在民乐事业上继续发展。他在中国大陆学习民族音乐以及在美国学习管弦乐的时候都努力融入当地文化,指挥中西乐时更需要分别调整音乐感觉。入选决赛的惟一一位女选手,俄罗斯联邦的Anna Leonidovna Rakitina因为对新的乐团、乐曲与乐谱极感兴趣而参加这次比赛,也认为这是青年指挥家人生中的重要一步。
钟耀光说:“我们希望透过这次比赛引起全球指挥从业者关注国乐进而认识中国音乐,这无疑是将国乐推向世界的有益举措,同时突显大赛的目的——选拔曾受西方指挥扎实技巧洗礼、中西能兼顾的指挥家。”他们更坐言起行,在大赛落幕后不久就宣布为台北市立国乐团附设学院国乐团甄选助理指挥。除了平日在学院国乐团的正规音乐会中被安排指挥演出外,还可以以兼任团员的身份在台北市立国乐团实习助理指挥的业务。在指挥艺术与行政两方面都有机会得到磨练和实践。 (音乐周报)杨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