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上海音乐学院首届中国笙艺术周9月17日开幕

上海音乐学院首届中国笙艺术周9月17日拉开序幕

 

    中国笙艺术周在庆祝牟善平、翁镇发、徐超铭教授共同研发的37簧笙诞生30周年之际将展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海内外演奏家、理论家、作曲家、制作家百余人参与。通过艺术周活动建立建立起国际笙艺术展示交流的平台,共同分享笙演奏、创作、理论、乐器制作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以及对未来的笙事业发展设立专业建设性的设想方案及建议。提倡不分风格流派、不分地域,相互学习交流,为开拓国际视野架设桥梁,共同携手发展中国笙事业。更好的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及传统艺术的发展创新。

blob.png

 

    2015年是牟善平教授、翁镇发教授和徐超铭教授共同研发的37簧笙诞生30周年。三十多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将37簧笙作为指定乐器,成为民乐系一大特色,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笙演奏家、教育家,其中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全国的重大音乐院校或艺术团体担当重任。上音将笙这件3000多年古老乐器发展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多功能乐器,上音吴巍教授成功开发300多部现代作品。这些作品频频在世界各大专业音乐节上演,部分作品已成为世界顶级交响乐团(柏林爱乐,洛杉矶爱乐,BBC交响乐团等)的保留节目。当今的37簧笙艺术已涉足各个艺术领域,如电子音乐、舞蹈、现代音乐、爵士音乐、电影音乐、即兴音乐、古典音乐、现代歌剧等领域,实现成功跨界。

blob.png

    9月19日晚上19:30,将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举办著名笙演奏家翁振发专场独奏音乐会。

 

    笙艺术周将举办独奏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民族管弦乐团协奏音乐会、交响乐团协奏音乐会等风格迥异的5场音乐会,11场不同主题的大师班、讲座及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场"青年交流角"演奏会,2个工作坊及笙类乐器展。云集了中国、港澳台、德国、卢森堡、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著名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学家、乐器制作家等专业人士,亦为中国笙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盛会。

 

    开幕音乐会汇集中国及港澳台十多位顶级笙演奏家:徐超铭,翁镇发,李光陆,杨守成,林富贵,阎津生,雷建功,孙友,朱家明,刘瑜,李裕祥,牟楠,唐大志,郑德惠,安敬业,蔡辉鹏,黄龙逸等同台献艺, 演奏各流派的经典作品。另一重要音乐会是"37簧笙30周年庆典-著名笙演奏家翁镇发独奏音乐会"。翁镇发将演奏本人传统保留曲目,还将首演德国著名作曲家Enjott Schneider恩耀特·施耐德教授专为37簧笙创作的笙协奏曲《易》及张晓峰管弦乐版的笙协奏曲《望夫云的传说》等。

 

    闭幕式音乐会为优秀青年笙演奏家设立"新笙代"专场,演奏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传统、现代、即兴、跨界等不同形式;由国际先锋派笙演奏家吴巍教授创立的上海音乐学院笙室内乐组合也将首次亮相演绎经典作品。日本著名雅乐笙演奏家及作曲家真锅尚之将带来八首日本现代作品和雅乐独奏曲,均为中国首演。“中西现代笙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上音优秀学生华逸飞,戴子凡将演奏中央音乐学院贾国平教授和德国乌兹博克音乐学院克劳斯.史达摩Klaus Hinrich Stahmer教授的优秀作品, 他们也将详细讲解中西方作曲家从不同文化背景下为笙创作的成功创新作品,为笙曲创作开拓新的思路。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将出版"37簧笙三十周年论文集"由徐超铭教授、牟楠、孙克仁、越声及优秀历届硕士生等共同编著。从理论角度研究提高笙艺术发展,逐渐建立笙理论研究的学科建设。

 

    笙艺术周没有停留在点面结合纵横兼顾的立体式形式上,也没有满足于从寻根唐宋笙乐遗产到现代作品演绎的时间跨域上,而是更深入地展现了高水准的信息价值,演奏水平,作品深度、学术研究价值和受邀专家的含金量,对中国及世界笙艺术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世界化拓宽思路,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其意义深远。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