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浸沉式”互动体验音乐秀
第一次打开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地图课堂系列“超现实的爱与梦——浪漫主义时期”的帖子时,“浸沉式互动体验”这几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我。
这几年,“浸沉式”(immersion)的概念越来越火。前有“浸沉式外语教学”,即用外语本身作为教学语言,让学生完全“浸润”在外语的环境中,以便更好地培养语感;后有纽约著名的浸沉式戏剧《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以整幢五层楼房作为舞台,观众在演出过程中可以随意跟随自己喜欢的演员走动,清楚地看到近在咫尺的演员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有时演员还会邀请观众一起完成简单的表演,让观众俨然成为整个戏剧的一部分……
《不眠之夜》身临其境的“浸沉式”戏剧体验曾给我留下极为震撼的印象,那么,这场同样打着“浸沉式”旗号的“音乐地图课堂”古典音乐秀又会是怎样的呢?它的“浸沉式”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我对此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音乐地图课堂系列”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教育部门策划开发的集舞台表演、现场音乐会、艺术导赏和互动游戏为一体的创意音乐体验课堂,通过全真互动式的内容,渐进式地引领人们爱上古典乐。该系列之一的“狂飙年代——古典主义时期”呈现了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构筑起的音乐世界,同时揭秘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名人轶事,受到观众空前的欢迎。而这次我欣赏的,是该系列之二“超现实的爱与梦——浪漫主义时期”。
演出开始,灯光熄灭,却并没有演员上场。正在大家满腹狐疑之时,大屏幕亮起,一部“福尔摩斯探秘短片”上演了:颇有表演天赋的上海音乐学院韩斌老师扮演大侦探福尔摩斯,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一番探秘。于是,全场观众跟着“福尔摩斯·韩”,来到平时没有机会进入的音乐厅地下4层,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原来,由于这里毗邻地铁站,“距离地铁最近的地方只有6米”,因此音乐厅在建造时采用了特殊的材料来起到隔音作用。这“浸沉式”的第一步,让大家充满了探险的兴奋感。
放映结束,“福尔摩斯·韩”现身舞台。接着,我们见识到了古典音乐小知识的“另一种打开方式”:韩斌老师用不同的速度爬楼梯,帮助大家更为形象地理解4个音乐术语——快板、慢板、行板、急板,累得满头大汗;他请出了三个客串“模特”,让大家上台贴标签,以此来普及正确的音乐会着装礼仪;他与上海交响乐团的竖琴演奏员孙之阳一问一答,幽默风趣地介绍竖琴的构造,还请观众上台亲手触摸、试奏这架价值上百万的“贵族乐器”;他让大家聆听现场乐队演奏的音乐,举起节目册中相对应的色板“猜时代”……这些有着极强代入感的“浸沉式”内容,让小朋友和大朋友们玩得忘情而投入。
说到浪漫主义,自然绕不开波兰的“钢琴诗人”肖邦。原创的迷你舞台剧《肖邦与乔治桑》让大家捧腹大笑,上海音乐学院的朱林蕾老师一头飘逸的中长发,气质和肖邦还真有几分相似。德彪西似乎已经成为“印象派”的代名词了,实际上他早期作有不少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比如现场乐队演奏的这首竖琴作品就非常“浪漫”,一点都不“印象派”。你知道世界上“每一天都在演出”的作品是什么吗?是《婚礼进行曲》!乐队当即演奏了浪漫主义抒情大师门德尔松创作的《婚礼进行曲》,婚礼大家一定参加过不少了,但听到完整版的《婚礼进行曲》,今天恐怕还是第一次,原来它的中段是如此优美……
不得不说,这是一堂活色生香、让人“脑洞大开”的教育普及课——有音乐会,有脱口秀,有戏剧表演,有游戏,有欢乐,还有不可或缺的观众。如今,“寓教于乐”早已是老生常谈了,但能将“教”与“乐”结合得如此巧妙,让人自始至终地“浸沉”其中,同时获取巨大的信息量,“音乐地图”绝对是开创了一个先河。